古人有寄生蟲嗎? 在解剖了古人的屍體後,發現了這些屍體
古人的身體健康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 理解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解剖古人的屍體。 然而,人體在自然環境中迅速分解成骨架,前世的健康資訊也會隨之消失。 幸運的是,一些古代屍體由於特殊處理或特殊情況而儲存得比較完好,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上,發現了埃及吸蟲的卵。 作為乙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城市和農田建設水利設施的過程中,挖掘出大量古墓葬,也發現了一些儲存相對完好的古屍,為我們開啟了通往文明古國的大門。
早在2024年,中國科學家就對出土的13具古屍進行了寄生蟲感染的總結分析。 這些古屍最早的戰國時期到明末時期。 每具古代屍體都攜帶寄生蟲。 在這些古代屍體上發現了七種寄生蟲的卵,包括蛔蟲、蟯蟲、鞭蟲、片形吸蟲、華支睪吸蟲、豬肉絛蟲和牛肉絛蟲。
幾千年來,蛔蟲一直是最著名的寄生蟲之一。 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可能都有吃寶塔糖、打蟲的記憶。 直到近20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公共衛生習的培養,蛔蟲病才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蛔蟲是一種人人都能感染的“大規模寄生蟲”。
2024年的一篇評論報告說,13具古代屍體中有7具被發現含有蛔蟲卵。 蛔蟲卵呈橢圓形,兩端尖而扁平,由於殼厚,相對容易儲存在古代屍體中。 2024年,福建省邵武出土了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座古墓,墓主是一位74歲的明代老太太。 在女士的屍體中,蛔蟲卵在顯微鏡下是半透明的,其內部結構仍然完好無損,幾乎與新鮮的卵標本沒有區別。
由於蛔蟲卵的外殼厚實耐用,屍體腐爛後,在腹部的土壤中仍能找到蛔蟲卵的痕跡。 2024年和2024年,為配合工業園區建設,考古人員對鄭州金水寺李氏墓園和新鄭歷河辰輝墓園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了大量春秋至明清時期的古墓葬。 研究人員從其中20座墳墓中提取土壤進行分析。 在其中5座墓葬的腹側土壤樣本中,發現了34個蛔蟲卵。
蛔蟲又稱“蠕蟲堆積”,能搶奪人體的營養,造成機械損傷。 在古代,人們經常用草藥來“做君子”來“積蟲”。 相傳北宋盤州的一位閬中國使在採藥上山時,發現了一種類似山梔子花的植物。 他帶回來後,他的孫子吃了它,第二天排便時有幾條蟲子。 郭志軍因此發現了這種抗蟲的良藥,為了紀念他,人們將這種藥材命名為“志君子”。
華拓是無助的小蟲子何”。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是血吸蟲病的高發地區,其病原體為日本血吸蟲。日本血吸蟲的卵在河水中孵化成蜻蜓,幼蟲侵入蝸牛體內,發育成母幼蟲、子幼蟲和尾蚴。 尾蚴離開蝸牛後在水中游泳,當人接觸到被汙染的水體時,尾蚴會穿透人體**並進入體內。
血吸蟲寄生於人體,引起尾蚴皮炎、內臟肺部病變、貧血、雞蛋肉芽腫等症狀。
這種血吸蟲病雖然被稱為日本血吸蟲病,但其實早在我國古代醫學書籍《內經》和《千金坊》中就有類似症狀的記載。 但由於古代缺乏顯微鏡等科學裝置,無法詳細描述病原體,提供的線索相對不足。
為了證實血吸蟲病在中國古代的傳播,研究人員轉向古代屍體尋找證據。
2024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著名的侯爵辛柴夫人。 在辛柴的肝臟中,專家們發現了最早的日本血吸蟲卵,為血吸蟲病在中國流行了2100多年提供了有力證據。
2024年,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了一座西漢古墓,墓主名叫隋少巖,官職為五大夫,葬史與馬王堆相近。 出土的屍體也儲存完好。 研究人員通過對古代屍體的結腸壁和肝臟進行檢查,發現了大量的日本血吸蟲卵,為研究古代血吸蟲病提供了範例。
辛柴和隋少言都是嬌生慣養的上流社會貴族,不從事體力勞動。 即使是這樣的貴族也感染了血吸蟲病,表明了當時這種疾病的流行程度。 漢代景初地區,水域縱橫交錯,氣候濕潤,有利於螺的繁育繁殖。 有學者認為,曹操之所以未能攻南吳,除了軍事原因外,還因為軍隊中血吸蟲病的流行。
生吃魚片的成本。
日本血吸蟲屬於吸蟲科,大部分是寄生蟲,其中有30多種對人體構成威脅。 在我國古代遺跡中,除發現日本血吸蟲外,還有華支睪吸蟲、薑片形吸蟲等。
2024年,考古學家在湖北江南馬山公社瓦磚廠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楚墓。 該墓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墓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屍體已經完全腐爛,但骨頭上仍有殘留的軟組織。 研究人員從腰椎和骨盆骨中刮取內臟器官進行分析和測試,發現了大量的華支睪吸蟲卵。 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華支睪吸蟲感染病例。
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的膽管和肝管,以淡水螺、魚蝦為中間宿主。
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古代屍體中,經常發現這種華支睪吸蟲。 時間跨度從西漢到明末,覆蓋了湖廣、福建、廣東等幾個省份。 這與氣候、自然環境、古人的生活習有關。 與日本血吸蟲不同,華支睪吸蟲是通過食用帶有幼蟲的生魚而感染的,而華支睪吸蟲是通過接觸受汙染的水而感染的。 這表明古代南方人有吃生魚或半生魚的習,類似於現代日本人吃生魚片或生魚片。
2024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座明代嘉靖時期的古墓。 在古代屍體的腸道和肝管中,發現了成群的華支睪吸蟲和片形吸蟲姜卵。 研究人員對這具古代屍體進行了胸部X光檢查,發現死者患有嚴重的肺結核和肺氣腫。 專家認為,古人視結核病為“火之結核病”,認為荸薺、荸薺、魚蝦等水生動植物要生吃“清熱消火”,這樣才能感染魚中的華支睪吸蟲和水生植物上的姜吸蟲。 這是時代的反映。
“絛蟲”是指牛絛蟲和豬絛蟲,它們分別生活在牛和豬身上,如果攝入和感染,可引起囊尾蚴病和絛蟲病。
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發現了這種寄生蟲病,對病因的解釋也比較科學。 隋代醫學著作《病源論》記載:“白者為九蟲之一。 它長一寸,白色,形狀小而扁平......或者喝白葡萄酒,用桑樹枝烤牛肉串,吃生小公尺製成的食物。 或者吃完魚後直接喝乳酪也會導致寄生蟲感染。 ”
古人對這種疾病有相當深入的了解,這表明在古代已經有相當多的病例。 在出土的古代屍體中也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
例如,江陵鳳凰山漢墓的五位醫生不僅是血吸蟲病患者,也是絛蟲病患者。 考古學家沖洗了他的小腸腔,在小腸內發現了一團團的卵,圓形或近乎圓形,呈黃褐色。 形態學分析確定這些是絛蟲卵,儘管很難確定確切的種類。 在墓中,還發現了大量的豬骨和牛骨頭,死者生前喜歡吃肉,有可能在吃過一次未煮熟的牛肉後患上了絛蟲病。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一場與自然界的不懈鬥爭。 醫學的進步意味著與自然病原體的鬥爭不斷公升級。 寄生蟲作為一種病原體,長期以來一直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通過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古代寄生蟲病的流行情況,從而進一步分析當時人類的生活狀況和醫療水平,從而從側面窺探文明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