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途中,直播團隊來到了數十公里外的山南地區又乙個大型新能源專案——*嶮美哲谷風電場。 不要小看這個風電場,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風電場,今年8月就投產了,那麼現在怎麼樣了?這些風力發電能適應高原的工作環境嗎?我們來看看記者剛剛發回的報道。
央視記者張從靜:你可以看到,實時資料顯示,我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高達5066公尺。 海拔5000公尺至5200公尺的翠梅哲古風電場,容量為726兆瓦。 現場的風很大,我現在很難說話,工作人員告訴我,今天這裡有8級大風,現在是一年中風力最大的時間,也是發電量最高的時候。
正如你所看到的,這些巨大的風力渦輪機現在在風中旋轉,不斷產生綠色電力。 它們旋轉掃瞄區域以覆蓋三個標準足球場。
央視記者張從靜: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設計這麼大的刀片?工作人員告訴我,由於高海拔地區的空氣密度較低,與平原相比,相同速度的風在這裡顯得“壓倒性”。 例如,如果平原上的風是一碗公尺飯,那麼高原上的風就像一碗粥。 因此,我們需要乙個更大的“碗”來“餵養”風扇,使其能夠高效執行。
這個風電場裡有25個這樣的“風巨”,今年10月全部併網。 產生的電力主要輸送到山南地區,為當地提供穩定的電力**。 在滿負荷時,這 25 颱風機一小時可發電超過 70,000 千瓦時。
既是自治區首個超高空風電開發技術研究與技術示範專案,也是首個成功並入主電網的風電專案。
三峽翠梅風電建設專案部常務副經理汪洋: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三峽翠梅“風、光、儲”一體化規劃,整機規模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
風力渦輪機如何克服高原反應?
在5000多公尺的絕對高原上,不僅人會患高原反應,風力渦輪機也會患上高原病。 那麼,風力渦輪機如何克服高原反應呢?
高原反應症狀1:疲勞。
風能的大小與空氣的密度成正比,但高原以上的空氣密度較低,導致風速相同,風力發電機的速度減慢,發電功率下降
高原反應症狀2:容易生病。
高原地區的風速變化很快,有時早晚風力較小,但中午吹來特強風,風速的劇烈變化導致風機功率波動較大,低氣壓的高海拔地區散熱條件差, 容易“發燒”,在極端天氣下,還會下冰雹,被雷擊。最後,可能是工程師修理了高反射風扇。
高原反應症狀3:天生感冒。
如果要在凍土層上建造風機,會受到凍脹的影響,地基會被破壞,從而影響風機的安全執行。
該項目的建成投產,為後續超高海拔地區“基地化、規模化、集中化、連續化”風電發展奠定了基礎,填補了特高海拔地區風電開發建設行業空白。 簡單來說,過去想做的我做不到,現在我做到了,而且我做得越來越好。 專案全面投產後,年發電量將超過2億度,可滿足周邊近14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量。
過去,一地能源結構更依賴水電,旱季電網不穩定,影響了藏區人民的生產生活。
記者 朱江、張偉、張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