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前中日國力對比

Mondo 軍事 更新 2024-01-29

2024年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和日本一直處於戰爭狀態; 北伐前後,日軍更加猖獗,發動“918”,操縱滿洲國獨立,占領青島、濟南,煽動華北自治,鼓動建立內,。。挑釁仍在繼續。 政府和反對派長期以來一直對中日全面戰爭的爆發保持警惕,並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推遲戰爭的爆發,以便為提高國力和充實軍事準備爭取時間。 直到戰爭爆發,還不可能改變其國力的絕對劣勢。

1)北伐驅逐了孫傳芳、吳佩福等老軍閥,也出現了新的軍閥,如桂軍、廣東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川軍、湖南軍、滇軍等,他們表面聽話,暗地裡要擁軍、自尊, 並砍掉了國王。

(二)為了反對減產,不同時期爆發的反蔣活動,無一例外地舉起了抗日旗幟。李宗仁的回憶錄記載:梁廣事變發動時,經過討論,覺得反蔣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抗日是最合適的旗幟; 著名的抗日將領江廣奈、蔡廷凱在日本人的資助下,發動了福建事變,建立了“中華民族”,舉起了抗日旗幟。 為了反擊圍剿,紅七軍團改為“抗日先遣隊”,從江西開往福建抗日。 **紅軍抵達陝北後,組成“抗日先鋒軍”,“赴山西抗日”。張學良在東北沒有抗日,到習喊抗日。 全國人人都喊著抗日,百姓憤憤不平,大多靠嘴抗日,目的各異。 只有人民必須認真準備抗日。

3)各地軍閥大多暗中與日本人保持聯絡,不同程度地被日本人滲透。閻錫山偷偷聯絡老同學板垣誠四郎,希望山西在日本侵華時保護自己; 抗日民族英雄張子忠也與日本人關係融洽,曾赴日本探望和“見皇帝”。

4)當時中國,偽滿洲國根深蒂固,**在英國的影響下獨立,外蒙古在蘇聯的干預下獨立,日本鼓勵內蒙古的諸侯貴族獨立努力;華北在日本人的慫恿下大驚小怪。 天津、青島、漢口、上海都布滿了優惠; 越軍控制的地區,桂朝、晉朝、江西王朝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

5)人民需要時間發展經濟,積蓄國力,爭取外援,理順軍事。

1.抗戰前中日兩國國力對比。

人民**積極為可能爆發的戰爭做準備; 但是,由於時間緊迫、財力匱乏、內亂不斷,中日之間敵強弱弱的不利局面一直沒有扭轉。 蔣介石在2024年五中全會上說:“和平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我們決不放棄和平,直到最後一刻才輕易作出犧牲。 - 何志林主編:《陳誠回憶錄》。 《抗日戰爭(上)》,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24年,第15頁。

這不是為了避免戰爭而做出的妥協,而是基於對自身國力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無奈決定。 正是基於自身國力的優勢,日本才敢寸其動,不斷挑起事端。

1.中日綜合國力比較。

抗日戰爭爆發前,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差距巨大。 資料對比表明,儘管中國在人口和國土面積上遠遠超過日本,但日本在人口質量、經濟總量、工業水平和科技水平方面都具有巨大優勢。 中國要想以弱打強,必然會有一場艱苦的鬥爭。

表1:“77事變”前中日國力對比

2024年“9·18事變”後,日本占領了東部三省,使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優勢更加突出。 日本人對東北的全面占領,不僅使東北的資源落入敵人之手,大大緩解了日方資源匱乏的局面,而且從根本上阻斷了中國重工業自主發展的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特別是軍工的發展。結果,中日之間本已巨大的差距被拉大了。

除了經濟領域,日本在社會教育和組織方面也比中國有很大的優勢。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十分重視教育,到清末民國初,日本教育初具規模,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遠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 中日兩國軍人素質的教育差距尤為明顯:日本軍隊中受過基礎教育的士兵比例相當高,其軍官大多來自軍事專業院校; 另一方面,在中國方面,受過教育的私人人數幾乎很少,即使在中高階軍官中,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數也很少。 除了正常的教育制度外,日本還特別注重全國的組織和訓練:15至25歲的青年團,中產階級的各種愛國組織,全國各地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和指導,都是以國防為目的的變相軍事組織。 日本對人民的組織和控制程度遠強於尚未建立現代社會管理機制的中國。

2.中日軍事實力比較。

在與戰爭直接相關的軍事方面,日本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可以看出,中方除了在現役軍人總數上比日本有優勢外,在海空軍方面也遠不如日本。 特別是在海軍和空軍方面,中國不僅在空軍飛機數量和海軍噸位上遙遙領先,而且在裝備質量、訓練水平、軍事保障體系等方面也遙遙領先於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日兩國整體軍事實力對比中,日本不僅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兵力動員和兵力投射方面也具有較大優勢。 現役兵雖然只有38萬人,但擁有預備役人員73.8萬人、預備役人員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共計886萬人。 除了預備役人員外,日本還可以通過徵兵令從普通民眾中招募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動員了超過2710萬人,人口超過9000萬。 可以看出中日兩國動員能力的巨大差距。 - 何志林主編:《陳誠回憶錄》。 《抗日戰爭(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4年,第17頁。

中國明顯的數量優勢在實際作戰中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戰前,雖然有近200個師,但中國幅員遼闊,地方部隊對人民的忠誠服從是巨大的,抗戰之初,中國能投入前線作戰的非常有限,能投入戰場的步兵有80個師、旅, 騎兵師、炮兵旅、16個炮兵團,共計不到100萬人,相比之下,抗戰初期的日軍,集中在中國戰場上,在前線部隊甚至比中國更有優勢。- 何志林主編:《陳誠回憶錄》。 《抗日戰爭(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4年,第17頁。

3.作戰單位的建立和配置比較。

中日兩軍師級作戰部隊的建立存在巨大差距。

日軍的乙個師團裝備齊全,裝備齊全,編制龐大,是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協同的復合作戰部隊。 在中國方面,它是一支以輕步兵為主的單兵作戰部隊。

與日本師團相比,不僅在兵力、火力、機械化等方面優勢明顯,而且訓練有素,專業化程度高。 國**在抗戰前原計畫對軍隊進行整編,並計畫將整個**隊伍整編為一支裝備德軍的60師國防軍,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軍隊整編計畫僅完成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迫中斷,完成整編的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 地方部隊所屬的地方部隊與第一軍相比,在編制、裝備、訓練等方面還有明顯差異,在日軍面前更加脆弱。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日軍乙個師的戰鬥力可與**軍兩個整編師和地方軍乙個軍相媲美,甚至日軍略佔優勢。 抗日戰爭期間,中隊巨大而慘烈的犧牲,可以說是中日國力和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懸殊的必然結果。

圖表說明:表中的裝備數量屬於2024年國民黨軍隊20多個整編師的組建,其餘師的兵力僅為整編師的50%左右。

**中隊的炮兵在炮彈和觀察裝置方面嚴重不足,運輸物資的能力較弱。

4.軍工比較。

軍火工業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乙個國家的戰爭潛力。 日本被困在日本列島,領土狹小,資源匱乏。 但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十分重視輕重工業的發展,由於其侵略性,國民經濟變得極端軍事化,其軍事工業被稱為發達。 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有6600多家金屬工業工廠、9000多家機械工廠、4300多家化學工業工廠和34家軍材製造廠。 所有與戰爭有關的最佳裝備,從航空母艦、戰列艦、大口徑火炮、各種軍用飛機,到槍枝、彈藥和各種單兵裝備,都可以獨立生產。 再加上其良好的工業基礎,民用企業在戰時可以迅速轉變為軍工企業。

此外,從我國東北掠奪銅、鐵、錫、煤等戰略物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資源匱乏的困境。

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脆弱,而擁有最好工業基礎的東北地區在“918”事件後被日本控制,中國重工業自主發展的道路被堵死,軍工基礎薄弱,資金不足,裝置陳舊,技術工人短缺。 國內軍火庫只能生產一流的彈藥,飛機、重炮、戰車等技術裝備基本無法自主生產,戰爭損失的補給完全依靠外援。

二、國家**的響應與效果。

在客觀認識中日兩國國力的基礎上,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戰爭,人民在穩定國內政局後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這些措施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日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但為我們提供了乙個可以借鑑的視角,可以借鑑中國在抗日戰爭前的準備和態度。

1.經濟措施。

經濟是乙個國家強國的基礎,也是發動戰爭的物質保障。 為了保證經濟發展適應國情的需要,人民高度重視經濟建設,結合國內外形勢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 抗日戰爭前十年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為抗日戰爭的進行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人民在戰前的交通建設和貨幣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鐵路運輸方面:2024年1月,浙贛鐵路通車,大大改善了東南各省的交通狀況。 2024年9月,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通車,將粵漢鐵路、平漢鐵路連線為一體,成為連線南北的主幹道。 此外,桐浦鐵路、江南鐵路、淮南鐵路、蘇家鐵路等均在抗戰前不久通車。 連線湖南、貴州、貴州三省,分別與粵漢鐵路、浙贛鐵路相連,在經濟和國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湘黔鐵路也在抗戰爆發後建成。 除了連線南北和東西的鐵路幹線外,抗日戰爭爆發前,人民也十分重視國內公路的建設,到“七七事變”發生時,我國已有公路11.5萬多公里。 抗戰前,人民領導的國內交通建設,不僅加強了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聯絡,而且對全國各地區統一部署軍隊和方便接受外援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11月,國民政府推動法定貨幣改革:停止使用現金,以**、中國、交通三家銀行發行的紙幣作為法定貨幣。 為了法定貨幣外匯價格的穩定,三家銀行不受限制地買賣外匯。 法幣改革結束了近代中國貨幣體系的混亂局面。 改革不僅促進了國家金融統一和金融統一,為國計民生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威信,提高了人民駕馭經濟形勢和調動國家經濟資源的能力。

2.軍事改革。

2024年3月,為改善編制龐大複雜、戰鬥力低下的局面,在軍委主席武昌興英的領導下,成立了國軍整編辦公室,作為全國整編規劃機構,領導全國軍隊整編工作。 國家**最初的計畫是以德國國防軍為榜樣,用德國裝備武裝,分三個階段完成整個**團隊重組為60個綜合師。 ——劉鳳漢:《中國近代軍事史叢書》,第4期,《抗日戰爭》(上),台北,2024年,第411頁。

但是,由於國力有限,資金不足,德軍武器裝備發展滯後,整個軍隊整編工作進展緩慢,各整編部隊實際增兵,特別是火炮、戰車等技術裝備,與整編計畫相去甚遠。 2024年,17個師、旅級部隊的軍長因改組工作緩慢,進行了檢閱。 - 何志林主編:《陳誠回憶錄》。 《抗日戰爭(上)》,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24年,第11-12頁。

抗日戰爭爆發後,軍隊整編計畫中斷,在“七七事變”之前,國軍整編計畫第二階段仍在進行中,直屬軍只組織了24個整編師。 ——劉鳳漢:《中國近代軍事史叢書》,第4期,《抗日戰爭》(上),台北,2024年,第411頁。 儘管如此,這些部隊還是成為抗日戰爭第一階段正面戰場的中堅力量,打破了日軍取得速戰速決的囂張圖謀。

軍官隊伍意志的素質和意志力,是判斷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指標。 從2024年到2024年,抗日戰爭爆發,人民圍繞著“意志體系”旋轉。

首先,最終將“統一力量”落實到“恥辱與宗教之戰”的主題中,先後在廬山、峨眉山組織訓練,對一等軍官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廬山訓練從2024年7月開始,到當年年底結束,分為三個階段,以中共江西鎮壓直屬的師級和若干特種部隊的中下級幹部為訓練物件,軍校暑期訓練學校全體學員, 三個階段共培訓了3200多人。——何志林主編:《陳誠抗日戰爭回憶錄(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4年,第13頁。

2024年8月,蔣介石在成都,在峨眉山寶國寺舉行峨眉軍官訓練團; 從年初到月底,共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學員5000餘人次。 培訓物件為四川、雲南、貴州三省軍政教等各行各業幹部,包括陸軍少校以上軍官、地方班組中隊長及以上,公安局、縣公安分局局長,縣教育科科長、科長等。 中學及以上校長、學校軍事教官、童子軍負責人。四川省重要軍事政界領導率團參加此次培訓。 峨眉山的暑期訓練,使人深入四川,加強了與四川的控制和聯絡,為四川日後成為後方提供了條件。 2024年7月,國民黨在廬山召開了史無前例的軍委暑期訓練團。 培訓分兩個階段進行,共有來自黨政軍警教育等各行各業的7000多名學員參加。

3. 概述。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爆發前,人民就感受到了中日全面戰爭的威脅,並積極應對。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防作用,對人民群眾特別是民族**對軍事政治制度的思想訓練起到了一定的激勵和鼓舞作用,對發揮軍民抗戰意志,引導人民堅持抗戰具有積極作用。 但這些措施在短期內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日之間的實力對比。

面對敵強弱弱、準備不足的局面,中國只有繼續積極深入地進行全面動員,特別是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這種認識在當時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常識,同時也是在中國人民面前取勝求生的唯一可行途徑。

相關問題答案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抗日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根本原因 日本對蒙古滿洲的武裝侵略政策是在年東方會議上確定的。日本帝國主義一直覬覦中國領土,企圖通過侵略擴張來實現其大陸政策。實際原因 日本在年的經濟危機中遭受了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赤字,國家不斷外流,產業萎縮,農業處於緊急狀態。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深重麻煩,轉...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

    年月日,盧溝橋日軍在未通知中國當地當局的情況下,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習演習,謊稱日軍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萬平縣搜尋,但中國駐軍斷然拒絕,日軍立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軍第師第團奮起反擊,頑強抵抗。七七事變 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自年 九 一八 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者侵吞並中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

    導語 抗日戰爭是世紀中葉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場全國性全面戰爭。它的全面爆發,標誌著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的正式開始。本文將通過專業資料分析資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象徵 盧溝橋事件。一 盧溝大橋事件的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在年月日,標誌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事件的背景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

    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什麼是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對日本帝國進行的長期戰爭。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乙個重要時期,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於 年 月 日日軍發動 月 日 事件,結束於 年 月 日日本外相蒼井重光在密蘇里號航空母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要了解抗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首先要弄清...

    佟林閣是抗日戰爭爆發後第一位陣亡的軍級將領

    他是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第一位犧牲的軍銜上將,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他在全軍將領和院校會議上慷慨地表示 日本侵略者毀滅中國是他們的根本目的。中國人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抗戰!日本人密謀占領平津,吞併華北,我們這一代人首當其衝。榮耀歸於戰爭死難者,恥辱歸於倖存者!榮譽和恥辱對乙個人來說是輕的,但對國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