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工程院2024年12月官方**訊息,中國工程院能源礦業系共有院士129人(其中資深院士65人),即日起分階段引進。 今天是第一期,介紹8位院士(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勇,2024年6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歷,能源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
陳勇,2024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2024年獲得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並加入江蘇化工學院他於2024年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2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24年加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2024年任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至2024年)。2024年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至2024年)。2024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長(至2024年)。2024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24年獲何良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廣東省科協理事長。
陳勇主要從事有機固廢資源能源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熱化學轉化、物理轉化、 化學轉化和生化轉化。在長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提出了“城鄉礦山”和“城鄉礦山雲”的概念,建立了“農村代謝共產產業”新模式,建立了“副產品控制清潔生產機理”和“基於能量流、物質流、環境流和經濟流的生命週期分析方法(4F-LCA)”。 參與能源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諮詢研究。
程杰成,男,漢族,2024年9月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武昌市,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國家能源陸相砂岩老油田可持續開發研發中心主任, 中國石油三次採油中試基地主任。
2024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化學系2024年至今,先後在大慶油田擔任大慶油田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2024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2024年至2024年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杰成一直致力於化學驅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大大提高了油田採收率。 他提出了聚合物驅的配套原理,開發了工業應用的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工業應用技術體系,首次實現了聚合物驅的規模化高效應用他發現了三元復合驅的新協同機理,發明了高效表面活性劑,開發了關鍵技術,主持建立了產業化應用技術體系,首次實現了三元復合驅的產業化應用他與團隊一起發明了泡沫復合驅法,為化學驅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鄧建軍,男,漢族,2024年4月出生,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強電流脈衝加速器專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2024年,鄧建軍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工程光學系,主修軍用夜視儀設計與製造習2024年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加速器物理專業碩士學位2024年11月至2024年6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與應用研究室主任2024年6月至2024年6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2024年獲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技術與應用博士學位202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6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總工程師。
鄧建軍長期從事脈衝電源技術、大功率加速器研製等國防研究。 主持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兆赫茲多脈衝大功率加速器和中國第一台超高功率脈衝加速器。 他完成的863高新技術專案自由電子雷射實驗研究被評為2024年中國十大重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神龍一號直線感應加速器是國防重大科學工程,已達到國際同類裝置的最高水平作為技術龍頭和主要完成者,25kg TNT當量貨櫃系統是國內最大的可重複使用貨櫃系統,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負責多項重大國防加速器專案的開發工作。
鄧雲華,男,漢族,2024年2月20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石油地質學家,海洋石油勘探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地質學家,總研究院副院長。
2024年,鄧雲華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2024年獲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碩士學位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師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組長、專案經理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學家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經理2024年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國家研究院副院長、中海油(中國)副總地質師。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雲華長期從事油氣地質勘探研究。 參與並負責渤海石油勘探技術工作,首創了以斷砂體“中轉站”為主要運移方式、控制富集地點的地層-斷層組合關係、斷層-活動帶關鍵蓋層質量控制與儲層形成等7個學術思想支撐的淺層油氣運集機制在勘探實踐方面,他帶領團隊在9年內發現了7個大油田、17個中型油田、27億立方公尺地質儲量,為渤海年產油3000萬立方公尺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第二大油田通過對南海構造、沉積、古生物學、烴源巖等學科的綜合研究,提出了“南海兩條油氣帶,內帶天然氣搜尋、外帶石油搜尋”的地質思路,準確分析了南海深水天然氣的區域分布, 通過鑽探證實了這一點在海外勘探過程中,通過對世界主要油氣盆地的深入研究,運用了“生物量決定油氣產量,養分控制生物量,河流是主要養分,河灣系統是世界海洋石油分布的主要場所”的理論進行勘探, 並帶領團隊在非洲和南美洲發現了多個大中型油氣田。
杜世貴,男,漢族,2024年6月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中國致公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工程地質專家,寧波大學岩石力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岩石力學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主任, 深部煤礦開採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杜世貴,2024年7月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獲地質學學士學位2024年7月至2024年9月,歷任中國地質大學助教、講師2024年7月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獲工程地質學碩士學位2024年2月加入中國致公黨2024年3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岩土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2024年5月至2024年1月,任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2024年2月至2024年9月,任浙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2024年10月至2024年2月,任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2024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百人雲集151人2024年3月至2024年10月,任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2024年10月至2024年6月,任紹興文理學院副校長2024年10月至今,任浙江省岩石力學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主任2024年7月至今,任寧波大學岩石力學研究所所長2024年11月至今,任深部煤礦開採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副主任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世貴主要從事岩體結構面粗糙度係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 岩體滑移面抗剪強度研究是邊坡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核心技術。 在岩石力學領域,他從源頭創新。 例如,他出版了國內外第一本關於抗剪強度的學術專著,發現並命名了抗剪強度的“三種性質”,並結合世界頂級岩石力學專家N巴頓發現的尺寸效應,完全認識了剪下強度的“四大特徵”,成功解開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剪下強度離散之謎建立了內在抗剪強度理論,實現了“從0到1”精確獲取抗剪強度的突破。 他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套單機多尺寸剪下強度測試裝置,發明了等精度分級技術來測試剪下強度,這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乙個載荷差1000倍的國家。
多吉,藏族,2024年12月生於噶查,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
多吉於2024年7月加入工作,擔任**自治區嘎查縣電影隊的放映員;2024年成都地質研究所畢業後,在**自治區地質礦業廳地熱地質大隊工作,歷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高階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2024年赴義大利比薩大學國際地熱研究所學習習地熱勘探技術20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副書記、局長、總工程師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副廳長,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副書記、局長、總工程師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公司主要從事地熱、礦產、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探和科學研究。 參與完成羊八井熱場淺層儲熱資源勘查與評價,填補了我國高溫地熱成因機理領域的空白,建立了羊八井高溫地熱系統模型,提出了變質岩芯複合體高溫地熱系統形成與熱流體運移的新理論, 並確定了大陸新型非火山高溫熱場。參與完成重點地熱田含銫矽矽酸鹽地質調查,參編專著《新型熱液礦化——有機矽銫》,獲地質礦產部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 負責開展西部第一批礦產的勘查工作,在岩金勘查中取得重大線索。 他主持了在中部地區主要交通路線沿線尋找天然飲用水礦泉水的地質工程,發現並評估了特拉馬多優質天然礦泉水的來源。 全面負責國內地質勘查技術管理工作,爭取國家地質勘查基金投入,發現和評價國內多個大型、超大型銅礦等多金屬礦床。 此後,地質勘查成果為我國建設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葛世榮,2024年4月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礦山情報專家委員會主任, 中國煤炭工業安全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2024年7月,葛世榮畢業於黑龍江礦業職業技術學院煤礦機械化專業,獲學士學位2024年7月,他獲得中國礦業科學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院採礦機械工程碩士學位2024年7月獲中國礦業大學礦山機械系工學博士學位2024年10月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2024年3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2024年8月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2024年4月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24年10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 2024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葛世榮長期從事煤礦運輸理論、技術和裝備的研究。 提出了摩擦運輸傳動可靠性的理論方法,建立了深井提公升和過載及巷道運輸自動化關鍵技術裝備,攻克了煤礦井下智慧型採採運輸協調控制關鍵技術,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國煤礦中得到廣泛應用。 為大型煤礦安全高效開採提供可靠的運輸能力保障,推動我國煤礦智慧型開採運輸技術的發展。
顧大釗,2024年5月1日出生於江蘇濱海,礦業工程和水文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煤礦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顧大釗2024年畢業於山東礦業學院礦山建設專業,獲學士學位,並考入中國礦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24年博士畢業後,留修中國礦業大學土木工程系2024年至2024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24年晉公升為中國礦業大學教授2024年調入神華集團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帶頭人2024年至2024年,任神華集團科技資訊部部長2024年至2024年,任神華集團科技發展部部長2024年任神華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科技發展部部長20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大釗一直從事西部地區煤礦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實踐。 他提出了煤礦井下水庫儲礦井的技術思路,建立了煤礦井下庫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 該技術首先在神東礦區全面應用,地下水庫提供了礦區用水量的95%以上,為在乾旱缺水的神東礦區建設世界上唯一的2億噸級超大型煤礦提供了水資源。 為礦區周邊發電、煤製油企業供水,使西部煤礦區從用水大戶成為供水基地,奠定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該技術正在西部地區其他礦區推廣,為保護和利用中國每年因煤炭開採而損失的數十億噸礦井水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組織高鹽度礦井水低成本處理技術研發,為寧東、哈密等西部缺水礦區高鹽度礦井水高效利用提供解決方案。
未完待續)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