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池產業再次受到美國的限制,這次是拜登**宣布,從明年開始,如果新能源汽車使用中國製造的電池,將不再享受7500美元的購車補貼。 這一訊息立即引發了業內猜測和分析,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全面打壓中國新能源行業的開始,也有人認為,這將促使中國新能源企業加快海外工廠建設。 不管是被壓制還是被壓制,這對中國國產電池意味著什麼?
目前,中國在全球電池鏈中處於主導地位,國際能源署(IEA)顯示,中國生產了全球約75%的鋰離子電池。 相比之下,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去年出口同比增長44%1%,達到10856億美元。 但一方面,美國急需推動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對中國電池的依賴。 去年,美國出台了一項法案,要求超過50%的電池組件在北美製造,才有資格獲得7,500美元的汽車購買補貼,但這一限制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美國採取了更精確的打壓措施,將中國電池企業列入限制實體清單(FEOC),只要與中國電池有關,車企將不再享受購車補貼。 此舉直接影響了在美國銷售的近10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只有20%符合補貼要求,特斯拉、福特等龍頭企業受到重創。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新能源電池企業早有準備。 今年早些時候,寧德時代宣布與福特合作,在美國建設電池工廠,並獲得了福特35億美元的投資。 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國內電池企業也紛紛宣布,將在海外建廠,並獲得當地免稅支援。 這表明,美國不能放棄對中國電池的依賴。 除電池產業外,中國在半導體、航空航天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半導體產能突破1900億片,C919飛機訂單數量超過波音、空客年度訂單總和,中國生命科學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在全球市場占有率中取得領先地位。 這些成就使得其他國家和地區都離不開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鏈,美日兩國都不得不與中國合作。 美國取消補貼,實質上加快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 福特每售出一輛電動汽車,就向寧德時代支付900美元的技術和專利費用,據估計,每年將有數百億美元的補貼流入中國。
幾十年前,中國的汽車工業剛剛起步,外國汽車公司紛紛來華建廠。 現在,隨著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崛起,情況發生了逆轉。 儘管美國限制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但他們並沒有像過去那樣接受技術轉讓。 相反,他們戒備森嚴,非常小心。 但是,現在是新時代,美國必須拿出誠意,不能空話而已。 無論是中國的電池產業,還是其他領域的技術和產業鏈,中國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美國取消補貼實際上是在推動中國企業加速海外擴張,但最終決定是否在海外建廠的權利仍然掌握在中國手中。
總結:中國電池產業受到美國制約,這對國內電池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新能源企業正在積極應對,加速海外擴張。 同時,中國在半導體、航空航天和生命科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他國家都離不開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鏈。 回顧過去,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引進外資迅速崛起,現在,中國在新能源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但是,美國必須拿出真正的誠意,而不僅僅是限制中國的發展。 無論是打壓中國電池產業,還是打壓其他領域的技術和產業鏈,中國都應該保持自信,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擴大海外合作進一步進入國際市場,提公升在全球**鏈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