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持續了600多天,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方國家最近才開始意識到中國對俄烏問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以及中國的巨大利益。 中國對俄烏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略,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對形勢變化做出反應。 這對中國來說是乙個明智的決定,但也因為中國足夠強大,可以堅定地支援其選擇和行動,這是許多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在這場戰爭中,歐洲成為最大的輸家。 俄烏戰爭的爆發,是北約東擴戰略與俄羅斯戰略緩衝區矛盾的結果。
儘管俄羅斯在軍事行動中處於領先地位,但爆發戰爭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北約和烏克蘭手中。 北約成功地將俄羅斯推向了不得不訴諸軍事手段的地步,使俄羅斯陷入戰爭的泥潭。 預計北約接下來將在烏克蘭地區對俄羅斯施加壓力,並通過經濟封鎖、外交封鎖和**攻擊等手段對俄羅斯進行猛烈圍攻,最終將給俄羅斯造成重大損失。 然而,歐洲國家經濟的糟糕狀況並沒有按照北約的計畫發展。 在美國的慫恿下,歐洲國家非常積極地參與了對俄羅斯的經濟封鎖,包括能源封鎖。
然而,結果是俄羅斯經濟沒有受到明顯影響,但歐洲國家本身卻遭遇了重大經濟問題,甚至美國也受到了打擊。 商品短缺不是出現在俄羅斯,而是出現在英國;大規模通貨膨脹不是發生在俄羅斯,而是發生在德國和美國。 同時,俄羅斯利用戰爭的契機,重塑國內軍工生產體系,無論是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公升。 軍工的訂單也帶動了國內重工業的發展,進而帶動了輕工業的發展,從而改善了俄羅斯國內的經濟形勢。 北約他們是否預料到了這種情況?顯然不是。
直到最近幾個月,歐洲國家才意識到,他們在俄烏問題上的倉促決定和缺乏深思熟慮的論據,導致歐洲成為這場戰爭中僅次於烏克蘭的第二大輸家。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在處理涉及俄羅斯的問題時一直在努力保持冷靜。 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對俄羅斯懷有恐懼,尤其是在冷戰期間,冷戰時期深受蘇聯軍事力量的影響,導致他們在處理與俄羅斯有關的問題時做出激進和考慮不周的選擇。
因此,美國只需要發表幾句話,整個歐洲彷彿被感動了一樣,立即支援烏克蘭,對俄羅斯採取反制措施。 相比之下,中國的立場更加清醒和克制。 中國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加入任何陣營,不干涉別國內政。 有些人可能會對中國的立場感到困惑,認為中國應該迅速站在俄羅斯一邊。 但事實上,時代變了,今天的中國更關心的是贏得別人的支援,成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而不是與誰站在一起。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俄羅斯選擇主動加強對華關係,實際上是在向外界發出明確的訊號。 因此,從中國自身利益出發,中國沒有必要選邊站隊或干涉俄烏戰爭這一涉及俄羅斯、烏克蘭、歐洲、美國等各方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 中國一直保持不干涉內政的立場,不加入任何陣營,但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直接捲入俄烏戰爭的國家,這讓中國在外交活動上有了更多的自由。
中國不僅可以與俄羅斯開展能源經濟合作,從中獲取大量油氣保障國內供應,還可以繼續與歐洲國家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出口大量工業產品。 在歐洲和俄羅斯不斷公升級的對抗中,他們需要爭取外部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力量,而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的選擇。 但是,中國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場,利用歐洲和俄羅斯的需要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同時,中國開箱即用的態度使其成為雙方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中國已成為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橋梁。
換言之,在不主動干預的情況下,中國也有能力引導俄烏局勢的發展,這是歐俄主動送上門來的。 這顯示了中國的外交智慧。 中國的獨特做法不是歐洲國家可以效仿的。 中國有權決定保持中立,而歐洲國家則沒有這種特權。 面對美國的脅迫和誘惑,歐洲國家只能選擇站在美國一邊,聽從美國的指示,繼續支援烏克蘭。 這不是它自己的意願,而是很大程度上被美國操縱的。 事實上,歐洲國家應該認識到,中國不再與他們處於同一水平,而是與美國處於同等水平。
中國在俄烏問題上不干涉內政、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場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密切、關係密切的問題上,中國選擇保持中立。 這種做法,讓習慣於干涉別國事務的西方國家感到不安,甚至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試探中國的態度。 他們一直認為,中國不參與意味著其中隱藏著某種重大行動。 然而,當他們懷有這種疑慮,謹慎地跟隨中國的行動,甚至提出示好以換取中國繼續不參與時,他們就落入了中國的陷阱。 中國在涉及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始終選擇扮演旁觀者和中立者的角色。
但是,中國總是能夠得到它想要的結果,這證明了中國外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