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節購物節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重大消費盛會,每年都產生驚人的銷售額和快遞量。 然而,今年的“雙11”似乎沒有往年那麼受歡迎,部分平台的折扣和訂單增長沒有預期的那麼多,一些消費者也對“雙11”的各種套路和陷阱感到厭倦和厭惡。 與此同時,一種被稱為“不買年”的生活方式在年輕人中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一年或一段時間內不購買任何非必需品,以節省資金、減少浪費和提高生活質量。
“年不買”的理念起源於國外,是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主張只買必需品,不買裝飾品、衣服、化妝品、電子產品等,以此來減少對物質的依賴,培養對生活的感恩和滿足感,以及對自己的自律和控制。 近年來,這個概念也傳到了中國,一些年輕人開始嘗試“不買年”的做法,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據統計,超過36萬年輕人加入了“非買家”的行列,有的想省錢,有的是為了環保,有的是為了追求極簡的生活,有的是為了反思自己的消費觀念。
《別買年》的從業者們,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收穫。 比如小紅是北京打工的白領,她曾經是典型的“剁手派對”,每年在“雙十一”,她都會買很多衣服、鞋子、包包等,但很多都沒穿也不用,只是堆在壁櫥裡,占用空間。 她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浪費和衝動,於是她決定在2024年開始實施“無買年”。 她給自己定了一些規矩,比如只買必需品,不買任何裝飾品、衣服、化妝品等,食品、日用品、護膚品等消耗品用完前就用完,沒有破損就不買電子產品和家具。 她還把自己的購物記錄和經歷記錄在一本手冊裡,以監督自己。
經過一年的堅持,小紅發現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她不再為了買東西而買東西,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的真實需求和喜好,衣櫥變得更加整潔有序,消費觀也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她說:“新年不買東西教會了我自律和控制,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再盲目跟風,不再被消費主義所脅迫,而是過上了更簡單、更快樂的生活。 除了精神上的收穫,小紅還攢下了很多錢,她用這些錢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旅遊、學習、投資等,她覺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在上海讀研究生的小明也是“不買年”的踐行者之一,但他的動機卻是保護環境。 “我從小就關心環境,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點什麼來保護地球,減少消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他說。 因為每消費一次,都會消耗一些資源,產生一些垃圾,對環境產生一些影響。 如果我們只能購買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減少這些消耗和影響,讓地球變得更美好。 2024年,小明開始實施“不買年”,他的規矩是只買必需品,不買任何非必需品,比如衣服、鞋子、箱包、電子產品、書籍、玩具等,他也嘗試使用環保替代品,比如用布袋代替塑膠袋,用水杯代替一次性杯子,用手帕代替紙巾, 等。
小明說:“不買年,讓我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更簡單更快樂,更符合我的價值觀。 我也希望能影響更多人,認識到過度消費的危害,加入'非買家'的行列,一起為環保做出自己的努力。 小明還寫了一篇關於自己“不買年”的經歷和感受的文章,發表在一些環保平台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和支援。
“不買年”的趨勢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和**的關注和評論,他們認為“年不買”是一種積極的社會現象,反映了年輕人消費觀的一些變化,從過去的盲目和衝動,到現在的理性和自律,從過去的物質和外在的追求, 到當下對內在和品質的追求,從過去的被動和跟進,到現在的主動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