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蓓.
記者 朱惠群 陳景宇.
近日,在位於濰坊市漢庭區的恆聯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園,一捆捆的透明薄膜正在包裝、裝載併發往全國各地。 目前公司生產線4班倒,滿負荷生產,產品供不應求。
隨著“雙碳”減排和綠色製造行動的深入開展,在一系列“禁塑令”下,傳統的化石基塑料薄膜市場收緊,但這裡的訂單卻火爆,原因是什麼?採訪中,山東恆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聯新材料”)總經理賈鳳偉給記者做了乙個小實驗,答案揭曉。
半透明的薄膜,摩擦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音,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用火點燃後,卻出現了神奇的場景:薄膜像紙一樣燃燒,火焰和煙霧的顏色,甚至空氣中的氣味,都和紙燃燒一樣,燃燒後只留下一層灰燼, 它非常輕,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散落。
原來,這些薄膜所用的原料與造紙的原料相似,“又稱玻璃紙,學名是再生纖維素膜,它以樹木、秸稈等植物生物質中所含的天然纖維素為原料,在土壤、海洋等自然環境中可完全降解, 並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賈鳳偉說,目前國內只有三家企業在生產這種產品,這是一種非食品生物基全降解材料。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恆聯新材料在細分賽道上加速發展。 產品以前用於香菸、煙花爆竹、蠟燭等特殊產品的包裝,現已廣泛應用於食品、藥品、果蔬、花卉、化妝品、電子產品、固體飲料、快遞物流、高檔紡織品等產品的包裝領域,以及食品安全封條、電池隔膜、工業離型等領域。 賈鳳偉拿出一捲半寬膠帶,韌性極佳,但像紙一樣容易撕開,這種膠帶以纖維素薄膜為基材,已被中國郵政廣泛應用於快遞包裝。
隨著政策的利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更加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公司的產品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賈鳳偉表示,公司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年產能位居全國第一,出口比例超過60%。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生物基產業轉型公升級,非食品生物基材料成為新一輪產業的重點。 今年以來,工信部等部門陸續出台檔案,著力發展非食品生物基材料。 今年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六部門印發《加快非食品生物基材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畫》;8月,工信部等7個部門印發《石化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提到支援非食品生物質生產用生物基材料產業化示範。
基於行業的前瞻性預測,此次恆聯新材料正站在減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風口”。 “這是乙個增量市場,下游有足夠的客戶群。 賈鳳偉的自信源於一組資料:近半年來,公司新增客戶近20家,其中一半是自立自在。 記者採訪時,一位世界500強日本商人正前來洽談。
站在“風口”上,對綠色環保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然而,傳統的纖維素膜生產工藝是化學方法,僅化學輔料和汙染治理就佔成本的30%。 如何讓綠色“新”和“新”跑贏競爭對手?恆聯新材10年投資3億元創新工藝,與中科院化學所合作,引進專家人才,於2024年建成投產全球首條新一代綠色生產線,實現綠色纖維素膜清潔生產工藝產業化。 今年4月,新工藝通過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產業化成果鑑定,專案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新工藝為物理工藝,開創了“原料可再生、工藝無汙染、產品可降解”全生命週期的綠色製造模式,顛覆和改造了傳統的生產製造方式。 賈鳳偉說。 工業園區內有6條傳統工藝生產線和1條新工藝生產線,兩家工廠相距較近,動能對比一目了然。
機器轟隆隆作響,成綑的木漿板放入進料口後,在上百臺裝置的運轉下,經過鹼化、老化、溶解等環節,經過30多個小時,就變成了原料——粘膠。 這是記者在傳統工藝作坊看到的場景,光是在原材料的準備上,就有60多人4班倒,他們叫乙個生產部。 走出廠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約六層樓高的龐然大物,這是一套綜合廢氣處理裝置,用於處理使用化工原料產生的廢氣。
然而,在新的工藝廠房中,上百臺裝置、生產裝置、廢氣處理裝置都沒了。 只見木漿板被放進進料口,經過一套溶解裝置,原料只用了1個小時就生產出來了,裝置旁邊的操作人員很少。 之後,它被模塑成一層薄的、完全可降解的纖維素薄膜。 “裝置占地面積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整個生產過程縮短了60%,產能提高了20%,成本降低了30%以上。 賈鳳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