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家補貼當成“唐僧肉”,不管是經銷商還是“內蛾”,都要嚴懲。
閒置的農業機械。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截圖**。
文 |重型船隻。
農機購置補貼是強農惠民、富農的重要政策,目的是讓農戶在購置農機時享受到真正的優惠待遇。 2024年,政府將為此安排最高212億元的專項補貼。
然而,日前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開始了農機購置補貼的“歪心”,把這筆錢當成了“搖錢樹”。 僅在江蘇,一台套利補貼的“殭屍農機”就“吸走”了55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不檢查,當你檢查它時,你會感到震驚。 誰能想到,國家財政安排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竟然換來了一台“殭屍農機”?
據調查,在江蘇一些地方,經銷商向農民傳送了一些農機裝置。 獲得農機的農民只需將個人賬戶中收到的國家補貼返還給經銷商,不必自己支付。然而,這些看似“免費”,其實卻由國家財政資金出資的農機,卻毫無用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經常卡住,最終只能閒置,淪為“殭屍農機”。
對此,當地經銷商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農機是一些企業專門為“活動”而生產的,也就是騙取農機補貼。 由此可見,他們無所事事的命運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顯然,如此赤裸裸的欺詐和賠償業務成功的背後,是一系列奇怪和可疑的點。 例如,標示為銷售**的施肥機為12000元至19000元,而實際**給經銷商的**僅為3000元左右。 再加上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部分機器僅經銷商就可淨賺高達7000元。 如此瘋狂的騙局,當地有關部門如何對農機的真實價值和質量進行審核和監督?
再者,只有一種產品是專門為欺騙而生產的,被市場監管部門列為“經營異常”的農機企業,居然被行業協會列為全國施肥機暢銷榜第三,並順利通過鑑定,進入國家補貼名單。 同樣值得一問的是,這背後是否存在完整的“假”產業鏈,從行業評價到質量鑑定再到獲得補貼資格。
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地方農機管理部門推卸責任的態度,與這種亂象的駭人聽聞的亂象形成了明顯的呼應。 例如,有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不發放購置補貼,只管理購置補貼”;還有人說,“我們只負責補貼的發放。 這種兩張皮的管理發放現象,理論上對監管是有幫助的,但實際上,是否成為相互推卸責任的理由,讓“管理”和“分配”都丟手了,不得不正視。
事實上,加強對農機購置補貼的監管在國家層面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 例如,早在2024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防止經銷商和內部違法分子系統性收繳農民身份證明、虛開發票、虛購、重複補貼等手段,騙取補貼嚴厲打擊使用虛假投資資訊、產品資訊、銷售資訊等違法手段,虛假購補、重複補貼、小額改大等違法行為。
從這些要求來看,一些地方是否真正落實了相關治理責任,顯然還存在乙個問號。 大量騙取補貼行為暢通無阻,是否有“內部無法無天人員”的回應也是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農機補貼發放涉及多個環節,要確保不“跑滴”,每個環節都要“負責保衛領土”。 但最重要的是確保透明度。
例如,上述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縣級農機購置補貼資訊披露欄目建設,全面及時披露近三年全縣補貼受益人、資金支付情況、農機、財政部門諮詢投訴報告、補貼資金規模、 使用進度等資訊,並完全接受社會監督。有多少地方以良好的方式做好了這種基礎工作?
無論如何,國家補貼都算是“唐僧肉”,不管是經銷商還是“內蛀”,都要嚴懲。 現在蓋子已經揭開,是時候讓地方當局調查到底了。 這種現象是否在全國普遍存在,還需要進行系統的調查,以確保強農富農政策得到落實。
作者:崇州(**人)。
編輯:劉天紅.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