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七大英雄爭奪霸權的局面,但最終其他六國都被'商朝維新'後崛起的秦國滅亡,這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讓我們簡要了解一下它們中的每乙個
1、氣態。
齊國在春秋時期就開始與齊桓公爭奪霸權,當時是大國,戰國時期,田氏取代了齊國,齊國又開始強大起來。
尤其是齊威王、齊宣王、齊羽王統治時期,齊國幾乎都是東方的霸主。
然而,當齊王時期發生“五國遠征”時,齊國幾乎瀕臨滅亡,後來齊國湘王恢復了國家,這逐漸使齊國的國力開始慢慢恢復。
然而,齊湘王死後,執政的齊湘王后開始實行封國政策,以至於齊國雖然保留了一段時間的實力,卻成了井底的青蛙,最終被秦國滅亡。
所以,齊國衰落的主要原因,其實是齊王的失敗和齊祥皇后的撤退。
2、楚國。
春秋時期以來,楚國成為南方霸主,國力幾乎沒有減弱,但在戰國初期,楚國發生了一系列內亂,使得國力停滯不前。
直到楚肅王繼位後開始休養,經歷了楚玄王,在楚魏王時期,楚國的國力再度強大起來,幾乎成為當時僅次於魏國的七大英雄的第二霸主。
然而,在楚淮王時期,由於一系列決策失誤,在丹陽之戰和莉沙之戰之後,楚淮王被俘虜,導致楚國損失慘重,國力損失慘重。
然而,楚國湘王繼位後,在政治和外交決策上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導致楚國的都城淪陷,被迫遷都。
遷都後,楚國雖然在春神君主制時期也有過一閃而過的靈感,但經不起國力的衰落和死後頻發的內亂。
因此,楚國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楚國兩代楚王淮王、楚慶祥王在決策上的嚴重失誤,以及楚國後期的嚴重內亂,導致了楚國的徹底衰落。
3、魏國。
魏國是三大家族分裂後戰國時期第乙個強大的霸權國家。
在經歷了魏文侯、魏武侯、魏回王三代人的強大之後,魏國在魏回王朝後期開始走下坡路。
魏國衰落的第一步,就是當時魏回王太過囂張,認為自己僅憑自己魏國的實力就可以滅掉當時強大的朝鮮,於是他與南韓進行了長達三年的生死之戰'新鄭之戰'。
結果可想而知,魏、韓兩人自然是一戰敗,讓周邊的齊國、秦國、楚國都有機會受益。
這場戰爭後,魏國在周邊國家的形勢下迅速衰落,直到後來魏回王採取“聯恆”戰略,與周邊國家結盟,魏國在衛鄉王統治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
然而,到了魏國趙王時期,由於秦國的強勢崛起,魏國被迫在韕鸝與朝鮮打了一場大戰。
由於在鄒闕之戰中戰敗,損失了大量土地,魏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魏國雖然後來在五國戰爭中收穫了最大的利益,但被秦軍的鐵騎兵蹂躪不值得。
雖然到了魏公子無極率軍的時候,魏國心中出現了一絲靈光,但魏國已經開始衰落滅亡的局面已經無法扭轉。
因此,魏國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新鄭與朝鮮之戰的嚴重損失,進而完全無法從韙闕之戰中恢復過來而造成的衰落。
4. 南韓。
朝鮮和魏國都是三晉國人,算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兄弟。
畢竟,南韓的早期崛起,離不開魏大哥的領導。
然而,在朝鮮逐漸強大之後,也開始與趙國之後的魏國決裂。
尤其是沈不步蕭改法後,朝鮮的國力大增,幾乎以一己之力擊退了齊、楚、宋為魏的聯軍。
也正是因為這次'香菱之戰'的勝利,韓昭侯才無比囂張,當時已經開始無視魏宗主了。
朝鮮和魏國決裂後最大的戰爭是曠日持久的長達三年的“新鄭之戰”。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韓昭侯徹底喪失了自己的國力,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和魏國一樣,遭受了秦國、楚國的軍事災難,對朝鮮的活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後來,韓昭侯吸取了教訓,開始休養生息,直到韓宣慧王統治時期,朝鮮的國力才開始慢慢恢復。
由於南韓未能參與五國入侵秦國,損失慘重,隨後南韓開始玩'朝秦木旗'的外交政策,但這並沒有給南韓帶來太大的好處,反而土地不斷被秦國蠶食,甚至連舊都益陽都都都殲失了。
最終,朝鮮在統一魏秦的“伊闕之戰”中被擊敗,徹底走向衰落,朝鮮幾乎成了秦國的“小弟弟”,利用“蜀治”的外交手段在六國和秦國之間搖擺不定,直到被秦國滅亡。
因此,朝鮮的衰落主要是由於其兩大戰爭“新井之戰”和“伊克之戰”的失敗以及“修濟”的外交造成的。
5、趙果。
雖然趙氏與魏、漢同來自三晉,但自從與魏國決裂後,趙國比魏國、南韓更加獨立。
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趙國所處的環境,畢竟趙國北部要面對容帝,而要參與中原霸權,就要面對魏國、齊國兩個強國。
趙氏在三晉初期還是很強勢的,幾乎僅次於魏國,但因為與魏國多年的戰爭,直到邯鄲被魏軍攻破,趙國也受了重傷。
趙國蘇侯繼位後,趙國的國力逐漸恢復,直到趙武陵王時期,趙國開始強勢崛起,吞併了中山、雲中、九元等地的大量土地。
隨著'沙丘宮變遷',與齊國爭奪宋國的失敗,趙國的國力大打折扣。
直到齊國和楚國相繼衰落,逐漸恢復生機的趙國再次強大起來,成為當時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由於當時趙國懼怕強大的秦國,他沒有扛起“團結的旗幟”,而是在外交上四面楚歌,最終在與秦國的生死之戰——昌平之戰中徹底敗下陣來,開始崩潰。
因此,趙國的衰落,其實是從宋地和齊國發生的'趙齊之戰'開始的,直到後來的'昌平之戰'徹底衰落。
6、郭巖.
在戰國七大英雄中,燕國幾乎是存在感最低的國家。
戰國時期,差不多是“五國之王”和“前五國遠征秦”時期。
但最讓燕國進入大眾視線的事件,還是燕王將皇位讓給國相的事件。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燕國爆發了內亂,周邊的諸侯國開始干涉燕國的內政,齊國趁機占領了燕國。
隨後,三晉王朝支援燕昭王繼位,燕國開始復興。
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和備戰,閻國在'五國侵齊'戰爭中一舉成名,向齊國報仇,幾乎占領了齊國的全部土地,使閻國成為當時諸侯中的顯眼人物。
但燕國畢竟深陷於嚴寒之地,發展不如中原其他國家,即使占領了富饒的齊國之後,也沒有給燕國帶來太多的好處,反而成為了當時燕國的負擔。
因此,燕回王繼位後,也明白自己以燕國的國力無法實現對齊國的長期占領,如果再這樣下去,燕國已經承受不住了,於是燕回王開始計畫撤軍,並用騎兵取代了堅持占領齊國的主將樂義。
這自然導致了軍隊的譁變,樂毅忠心耿耿地用他的燕軍打敗了騎兵軍,齊國田趁機開始收復國家。
本來,樂義和平撤軍,也可以讓燕國儲存實力,繼續發展,但因為這場風波,不僅燕軍內訌,還被齊軍打敗而逃竄,燕國的實力大打折扣。
之後,燕國內亂多年,再加上與趙國的戰亂不斷,直接導致燕國再也沒有振作起來。
如果燕國不是在齊國入侵後貪婪占領齊國,選擇設立傀儡齊國君,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樂毅絕對是戰國時期的一流名將,但筆者只是從燕國的立場來分析,希望大家能理解。
因此,燕國的衰落,主要是由於這次“齊國之戰”後,齊國的事務處理不當,導致他“喪妻失軍”,從此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