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這篇文章發表在專欄裡,但後來我想了想,忘記了。 事實上,無論別人看到與否,這篇文章都沒什麼用。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我不是說“文學是無用的”,而是說“文學名作是無用的”。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文學傑作反映了過去。 也許人身上的某些人性沒有改變,但社會問題變了,矛盾變了。 今天的文學作品,除了一部科幻**《三體》外,幾乎不反映當下社會。
我從十五六歲開始就開始看文學名著,文學名著不好看,然後我就看蕭**。 應該說,文學名著對我的影響不是很深,但蕭**對我的影響卻很深。 由於字數少,文學語言和敘事並不特別複雜,很多小**都在表達乙個“樸實的道理”。 二十五六歲,我有一定的閱讀文學名著的能力。
我從小就讀了很多名著,不用說四部名著,《麥田裡的守望者》、《呼嘯山莊》等等,......我不會列出所有的名著。 在我成為社會人之後,當我感到痛苦和困惑時,這些文學傑作都無法幫助我解決我的疑惑。 所謂“文學揭露陰暗面”,就是文學的用處,我一點感受都沒有。老百姓認為“文學揭露陰暗面就是利用文學”,那麼揭露陰暗面能為我解決什麼問題呢?什麼都沒有解決。 仍然會有困惑,仍然會有痛苦。
文學不僅沒有解決我的問題,反而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麻煩,我的痛苦一半是我自己的經歷,另一半是一些文學名著帶給我的“精神枷鎖”。 蕭**和《四書五經》帶給我的精神枷鎖,更是威力大。 因為個人文學作品和《四書五經》一直在表達“偉大的真理”。 道理很對,但在現實中卻是無用的,不僅沒用,反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文學界一直有一種共識,文學是無用的。
現在的鐵西三劍客、孫品、王佔黑等作家,他們的作品對我有什麼用?還是不是。 它們反映了他們所經歷的——或者即使他們沒有經歷過,至少反映了他們周圍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反映我的經歷,所以他們的工作對我沒有任何用處。 不要說“沒用”,即使是簡單的共鳴也是不夠的。 “同理心”的基礎是擁有“共享經驗”。
當然,文學的有用性不是“共鳴”,如果說共鳴是文學的有用性,那麼現在網路上就有了關於“我的經驗”的**。 這句話我可能不太能表達出來(別人看不懂),換句話說,別人寫的**,內容就是我經歷過的。 其他人寫下了我的經歷,但我根本沒有共鳴。 因為文學不是問題的反映,也不是問題的形上學反映,所以即使別人寫我的經歷,我也根本沒有共鳴。
文學不是問題的反映,它需要表達乙個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和疑惑。 深層心理學不一定要有心理學描述。 就算有心理描寫,也不是為了說出你心裡的想法。 表達疑惑,不是提出舊問題,而是反映新問題、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