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衛生保健不是“低階”衛生保健,而是基本衛生保健。 應該說,除二級、一級醫院的專科診療外,其他醫療衛生服務大多屬於基層醫療衛生的範圍,主要表現在公共衛生服務和基層診斷上。 如此廣泛的範圍,在整個醫藥衛生體系中處於根本性、戰略性的地位,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更加緊迫和有意義。 具體來說,轉型有三個方面:
1.從可及性到理性。 初級衛生保健主要解決獲得衛生服務的問題,即資源和服務的“可用性”。 在醫療衛生資源相對充裕的階段,初級衛生保健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服務的合理性,即疾病嚴重程度和所需服務的適應性,以及資源和服務的“合理性”。 如果合理,則有利於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如果不合理,就會造成資源閒置和浪費並存,加重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 這是初級衛生保健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必須分階段改變優先事項。
2.從供給側到需需側。 基層醫療解決可及性問題的思路是不斷建設機構,擴大機構資源配置,增加服務供給,只要患者來到診所就達到目的,但不在乎患者選擇哪家醫院,如何做出選擇,選擇是否符合疾病的實際需求, 等。 原來,由於支付能力、交通、通訊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實現需求的方式一般是就近選擇。 在老齡化和慢性病同時到來後,對疾病的需求變得更加複雜,再加上各種條件支援更高的需求選擇,大量普通疾病不再滿足於初級醫療資源的可及性,而是直接去大醫院使用二級醫療, 醫療保健和其他專業資源,從而造成不合理的問題。要解決這樣乙個不合理的問題,依靠過去解決無障礙問題已經無能為力,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和方法,主要依靠健康管理,改變等待病人上門的服務模式,主動管理每個人的需求,實現供需的具體對接, 以及從供給側向需求側的轉變。
3、從競爭到合作。 基層醫療所依賴的服務供給體系,機構與事業單位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原來的等級業務指導關係到實際存在相對充分的競爭關係,自由放任的技術競爭嚴重削弱了基層醫療的戰略地位,基層診斷不是越來越強而是越來越弱, 疾病被競爭脅迫,帶來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初級衛生資源閒置浪費和優勢二級衛生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的意外使用同時存在,醫療衛生秩序失控。競爭問題不是僅靠初級衛生保健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與初級衛生保健高度相關,關係到初級衛生保健框架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