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一詞於2024年首次出現在CNKI中,並於2024年開始出現在政策文字中。 2024年,產教融合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政策和教育政策。 在過去的10年裡,職業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定者、從業者和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探索,並發表了1900多篇文章。 從研究過程來看,從2024年到2024年,有一段研究的靜默期,7年只發表了10篇文章。 2014-2024年進入活躍期,3年內發表**630篇文章。 2024年,它開始進入繁榮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發表了1279篇文章。 在1900多篇文章**中,從政策、經驗角度對產教融合的研究與探討較多,而從學術角度進行的研究相對稀缺。 因此,本文試圖從學術角度對產教融合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探討。
1、產教融合學術解讀
產教融合既是乙個政策詞,有政策目標、任務、戰略、措施等,又是乙個學術詞,有其內涵、外延、範圍、假設、規律、原則等。 實踐證明,乙個好的政策必須在學術上是有效的。 有些政策難以實施,而且往往與學術強度有關。 如果一項政策在學術上不嚴謹或不合邏輯,往往會導致其執行中的一系列問題。 從政策術語和學術術語的角度理解產教融合,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和特點,遵循其規律,更好地貫徹落實產教融合政策。
a) 內涵。產教融合的中心詞是融合。 根據《慈海**詢價-慈海家居》的解釋,整合是指融合融合為一體。 金長軒的《華陽國志》第二卷漢中編:“水從山上流出來,源頭是金銀礦,用火沖刷熔融,就是金銀。 “一般來說,融合意味著按原樣融合或融化,合而為一,即將幾種不同的東西結合為一體。 融合的結果是新的融合或新的增長點的出現。 當 A 和 B 合併時,它既不是原來的 A,也不是原來的 B,而是生成乙個新的 C。 如果糖和水融合在一起,得到的組合既不是原來的糖,也不是原來的水,而是一種新的融合——糖水。 工業和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一般認為,產業是指產業,教育是指教育。 該行業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物質和文化財富,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為工業提供人力資源。 教育與產業是兩個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行為目標和方法,這決定了產教融合與產業融合的區別。
什麼是產教融合?有學者認為,“產教融合是產教的合理結合”。 有學者認為,“產教融合,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合作”。 這兩個定義都混淆了融合與融合與合作,這是非正統的,難以被學術界認可。 我們認為,產教融合就是產教融合,其基本標誌是產生一種新的產教融合。
類似產教融合的詞語包括產業融合。 歐盟對產業融合的定義是“產業聯盟與兼併、技術網路平台與市場的融合”,這對我們理解產教融合有一定的啟示。
由於融合程度不同,產教融合可分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假融合。 完全融合,即產教完全融合,這種新的產教融合逐漸取代了原有的產教市場需求,使得原有的產教市場空間越來越小,直至完全消失。 區域性融合是指產教之間只有產教區域性融合,只能部分替代原有的產教市場需求,形成原產教兼備的關係。 假整合是指工業和教育只是相互結合或合作,不產生新的整合,從而沒有發生真正的產業整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產教的深度融合,只有完全融合和區域性融合。
ii) 背景。產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主要有兩大背景:
一是職業教育缺乏校企合作交易。 由於缺乏校企合作交易,職業院校實踐教學難以實施,學生工作實踐能力難以提高。 為了尋求與產企合作的新途徑,提出了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一詞摘自中國知網,2024年首次發表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誌上,由江蘇省的石葉品、陳斌在《產教融合,辦特色學校》一文中撰寫。 本文討論的問題基本上是校企合作的問題。 從學術角度看,產教融合存在先天不足,產教融合與一開始的校企合作混為一談。 很多人說產教融合,其實是在說校企合作,在推動產教融合的時候,宣傳的物件也是校企合作。 事實上,產教融合的功能與校企合作類似,如果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能夠順利落地,對產教融合的期望可能就沒有那麼迫切了。 例如,德國系統性地保障實施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實行“雙軌制”,不實行產教融合制度。
二是產業融合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想象力。 自2024年以來,產業融合成為現代工業發展的新特徵和新趨勢,受到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 受這兩個方面的影響,2024年產教融合開始出現在教育政策檔案中,2024年,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產教融合正式上公升為國家級教育產業政策。
3)動機。一切都必須有發展的動機。 產業與教育的融合也是如此,它是由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推動的。 外部原因是放鬆管制。 由於工業和教育屬於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管轄法律法規,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進入”的制度壁壘。 工業和教育的不同管理制度是形成進入壁壘的主要制約因素。 因此,隨著國家產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和“放權、放權、放權、提供服務”改革的深化,產教紛紛加入到這一領域的競爭中,使產教的某些方面逐漸走向融合。
內部原因是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教融合的根本因素,使之成為可能。 產業整合主要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 例如,計算機、通訊、廣播電視等行業的“三網融合”就是在資訊科技融合和數位化融合的基礎上誕生的智慧型手機也是產業融合的“產品”,融合了通訊、金融、物流、文化等多個行業。 網際網絡+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與多產業融合提供了技術可能。 隨著智慧型時代的到來,大資料、智慧型語音技術、知識圖譜、雲計算、機械人教師和深度學習將在職業教育培訓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將對職業教育教學、教育管理和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每個人的職業教育培訓網路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各行各業和工人的職業生涯。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看,以運動技能為核心的人的技能結構將轉變為以智力技能為核心的技能結構。
一般來說,智力技能的核心在於大腦認知,而運動技能的核心在於肌肉記憶。 因此,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將計算機科學技術、自動化、通訊與網路、光電子、微電子、機械人等行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人類運動技能與智力技能的結合,肌肉記憶與大腦認知的協調發展。 產業與教育融合的動力取決於放鬆管制和技術創新。 目前,產教融合政策發布後的近幾年,實際進展不盡如人意,這與職業教育缺乏管理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或缺乏廣泛應用密切相關。
二、產教融合的演進模式、基本型別和融合路徑
1)進化方法。
縱觀產教融合的發展變革過程,目前主要有三種演進方式:
首先是滲透和融合。 物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已滲透到職業教育培訓領域,形成了e-learning、e2e(educator to educatee)網路教育平台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新型融合。 **教育是以網路為媒介,通過網路,學習者和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育形式。 網路教育平台通過網際網絡技術滲透,建立開放、整合的商業模式,為行業內的教師、學習者和教育內容提供商提供簡單、實用、創新的智慧型教育軟體產品。 我國大約有2個6億學生和2000萬教師,在開放的教育平台上學習。
二是延伸與融合。 通過產學研的互補延伸,實現產教融合。 例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是該學院的五個專業,是將產教融合延伸至中山市五大專業鎮而形成的。
紅木家具、服裝、電梯、燈具等5所產教融合學院,實現了學院與地方產業的區域性融合。
三是結構調整和整合。 原本是獨立產品或服務的產業和教育,在同一標準或集合下,經過重組和完全整合的整合過程。 例如,在法國的“個人職業培訓賬戶”中,持卡人自主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實現產教融合。
b) 基本型。
通過對現有產教融合的調查,產教融合的型別可分為三種型別:
一是辦學一體化,即產教融合。 例如,通過引入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將工業、教育領域辦學的資本、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整合成若干股,各方按一定比例持股,按約定享有相應利益。 產教融合產教各自優勢,量身定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符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律,提倡鼓勵。 又如產教一體化企業,一般是指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運用資金、技術、知識、設施、管理要素,依法舉辦或參與組織職業教育。
二是教學一體化,是產教融合的教學實體,如學習社群、工作室、訂單班、現代學徒班等。 **學習共同體是以學習者、教師和專家為主要成員,具有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基本特徵的學習型團體。 教與學融合所涉及的制度和制度壁壘相對較小,目前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主要發生在這一領域。
三是產品整合,即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培訓產品,如機械人教師、線上課程等。 產品整合是乙個新興領域,隨著技術創新的快速發展,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培訓產品將取得重大突破。 由於教育分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根據產學融合和不同型別的教育,產教融合可分為高等教育與產業融合、基礎教育與產業融合、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 以及繼續教育與產業的融合。從目前情況來看,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高等教育與產業融合最為普遍。
3)整合途徑。
產教融合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以市場需求為主線形成的產教融合。 無論哪種型別的整合,一般都有三個步驟:一是產業和教育無關,融合的過程是由技術創新或放鬆管制來刺激的;其次,產教邊界、市場需求、企大院行為開始相互滲透,產教出現部分或部分融合最後,將學校教育、教育與教學或產教之間的學習日益融合,以更穩定地滿足市場的職業教育需求。
二是以數字技術擴散為主線形成的產教融合。 主要是網際網絡+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比如美國的**高等教育。 自2024年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流發展、市場化和智慧型化發展。 這個過程就是數字技術不斷擴散的過程。
三是科技應用交叉滲透形成的產教融合。 產教雙方開始相互借鑑技術創新成果,進而在技術研發上開展深度合作,使產教結合越來越緊密,技術融合開始發生。 例如,產教融合研究院是校企通過合作研發新技術、新成果,具有共同智財權,進而建立產教融合企業。
三、產教融合推進戰略
如何推動產教融合?這是職業教育從業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向前推進。
1)精確定位。
有效推進產教融合,要從產教融合的內涵入手,不要把合作當成融合。 從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實踐能力來看,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非常重要。 校企合作是關鍵,產教融合是難點。 但是,在研究產教融合時,我們只能逐案討論,不能將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混為一談。 所謂深化產教融合,其根本標誌就是促進職業教育、教與學產品融合的有效成長和發展,逐步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公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凝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在工作部署、監督和評估中,特別是在學術研究活動中,要區分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否則,產教融合政策的實施將“種人責任,浪費自己的土地”,導致產教融合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邯鄲著力構建產學融合發展格局,定位精準,發展了產教合一的職業教育園區和實訓基地,經驗值得借鑑。 具體做法是在統籌規劃上實現共建共享,在產城融合區域建設園區,採用建設專案總承包模式進行建設,採用混合所有制模式進行運營。
2)放寬限制。
產業與教育能否融合發展,制度創新是關鍵。 要進一步為產教融合創造制度條件。 首先,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要同步規劃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協調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布局,使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公升級。 二是要創新具體扶持政策。 比如,如何突破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的制度壁壘,如何引導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如何吸引優勢企業和學校建設培訓基地,如何鼓勵骨幹企業和職業學校組建產教結合的企業, 如何加大產教融合投入,等等。只有打破制約產教融合的體制壁壘,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放寬限制的乙個重要領域是放寬對產教結合辦學、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教學產品的控制,這是加快產教結合辦學步伐的必要措施。 廣東省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如出台政策措施支援產業院校建設,根據行業需求整合相關學科和專業,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產業學院等。
放寬限制可以由主管部門主動出具檔案,也可以由辦學機構主動向相關部門尋求政策支援。 公私合營的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公辦民辦齊齊哈爾職業技術學院、民營南通紫朗職業技術學院、“小混雜”瀋陽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積極向主管部門尋求相關政策,實現了產教融合。 例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原是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蘇州市勞動局、蘇州市教育局共同創辦的事業單位。 學院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實行院長負責制,股東包括蘇州光華集團、上海象嶼教育集團、蘇州沸點教育諮詢與管理學院管理團隊、蘇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蘇州市教育局等,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教融合學校。
3)技術創新。
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智慧型時代產教融合的技術創新,應立足於新的網際網絡發展模式,即基於全維度可定義的開放架構,以網路智慧型技術創新為切入點,打造可增量部署的網際網絡發展新模式。 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科技,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台,採集產教資訊,為各學科產教融合提供精準資訊服務。
要立足學習者多樣化需求,加快職業教育培訓技術創新步伐,積極與行業滲透,通過供給側帶動整合或需求側帶動整合,或投入側融合與產出側融合,推動產教融合形成。 通過技術創新,企業應該能夠向市場提供增強的職業教育產品。
要加快職業教育數位化發展。 德國的職業教育 40的核心內容是“職業教育中的數位化建設與發展”,如開發新的數位化解決方案,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數位化技能,支援企業參與數位化學習網路建設。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司公使銜參贊劉立新介紹,為加快職業教育數位化發展,德國在2016-2024年投入275萬歐元,分析數位化對職業資格數量和質量的影響從2024年到2024年,投資1400萬歐元,加速專業培訓的數位化從 2012 年到 2019 年,投資了 1180 萬歐元用於促進數字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這種戰略遠見值得借鑑。
要努力推動人工智慧與職業教育融合,提公升“教育力”。 融合的現實是建立在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和人類智慧型優勢的基礎上的。 這種教育形式的目標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軟素養,組織趨向於個體化,資源配置重視共建共享,技術實現路徑依賴O-M-O二維教學。 要實現人工智慧與職業教育的融合,需要提高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教育性質,將教育的重點轉向軟素養的培養,積極開展和普及人工智慧及其倫理教育。
網際網絡+職業教育是推動產教融合的重要領域。 例如,SPOC(小型私人線上課程)是一門小規模的限制性課程。 SPOC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rmand Fox先生首次提出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利用MOOC公開課的學習資源服務特定人群的小班教學。 2014 年 8 月,Google Classroom 正式上線,讓教師能夠通過 Google Classroom 有效地管理他們的課程和學習材料,從一開始就有來自 45 個國家的 100,000 多名教師參與測試。
4)重心向下移動。
重心向下轉移,就是在難以突破校級與行業融合時,將融合的重心從校級向系級、專業級、職業教育產品級轉移,從基層突破。 相對而言,基層突破的障礙較小,可能性更大。 例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重心下移,實現了產教融合。 又如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多家二級學院或專業與企業合作,持股一定比例,實現產教融合。
文章**發表在新工業網路上,入侵並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