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明朝的財政狀況,再看看那些諸侯所消耗的資源,似乎確實被諸侯們吞噬了。
但縱觀整個歷史,你會發現,即使明朝的藩王們沒有一分錢,國庫收到的那點白銀,比起歷代,尤其是和宋朝相比,宋朝的面積比明朝小得多, 但朝廷的收入卻打敗了明朝。
所以,不是藩王讓明朝垮台了,而是明朝本身的金融體系就有問題,像酒、茶、鹽、鐵等,其他朝代都是政府管理的,但明朝是自由化的,明朝的稅收比較低。
朱元璋規定了30稅和1稅,這是乙個很低的稅,但這個稅是收不進去的。
對於沒有背景的小商販來說,除了規定的三十稅一稅外,還會由地方**以各種名義徵稅,但這個稅並沒有進入國庫,而是由地方**分攤,導致大量小商販破產,甚至三十稅一都收不到。
對於有背景的大商人,以及各種偷稅漏稅,比如在通過鈔票海關時,有背景的大商人可以用很少的錢過關,而沒有背景的大商人則是各種牌,他們收不到多少營業稅,這導致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但稅收非常小。
而且在田間稟賦方面,明朝有優惠豁免,第乙個產品可以免徵1000畝,第二個產品可以免徵800畝,直到第9個產品可以免徵200畝,但是他們怎麼能滿足這個優惠待遇,其實和商稅一樣,對於有背景的家庭根本就拿不到他們的田地稟賦, 而士紳集團又吞併了大量土地,嘉靖王朝第一助手徐傑家從事的土地超過20萬畝,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萬曆王朝的第一助手張思危,典型的官商世家背景,家族中有人是朝廷**當朝廷中這樣的人數量眾多時, 他們怎麼能出台對自己不利的政策,所以明朝皇帝賺了錢,馬上就用一堆**告誡皇帝,不要和百姓競爭。
明末,遼東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朝廷收不起營業稅,又不能從大地主手裡收地,只好向底層的小佃農徵收遼國的工佬,明末的天氣異常, 北方經常發生一連串的旱災,但南方卻被洪水淹沒,底層的自耕農連飯都養不活,也付不起遼國的工資,那怎麼辦呢,只能對付他的母親,所以最終明朝滅亡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