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讓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能夠迅速站起來,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政策,彭先生等人認為,中國要想迅速步入正確的發展軌道,軍隊正規化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戰爭年代軍隊的發展也相當不錯,但脫離戰爭後,軍隊的發展趨於國際化。 因此,此時包括彭先生在內的許多將領都認為,確保軍隊正規化的關鍵是建立軍銜制度,讓那些在戰爭中功勳無數的將領們享受到應有的榮譽。
這一建議得到認可,隨後成立了專門的軍銜制度審查部門,根據每位將軍的資歷和軍事功績,對軍銜進行考核。 最終確定的軍銜有幾個,最高軍銜是元帥,其次是將軍軍銜。 這兩個軍銜是最終的授予名額,各十個,所有名額都是根據將軍的資歷、軍功和職位經過綜合考核後評定的,絕對是公平公正的。
即便如此,在真正授予爵位之後,還是有很多將領因為軍銜而找到**,他們要麼認為軍銜太高,要麼認為軍銜低,甚至在元帥軍銜中,也有一些將軍主動找到主席,要求自己降職, 如***等。當然,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的同意,而是堅持授予他們元帥軍銜。
同樣認為他的軍銜低,一直不被認可,包括徐世友將軍在內,許世友認為,按照他在軍隊中的地位,被授予將軍地位有點低,他認為自己至少可以被授予將軍軍銜。 許世友為什麼這麼自信,他應該拿到將軍軍銜,看看許世友在軍隊中的地位,就知道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許世友自參加革命以來,因能力突出而擔任重要職務,土改時期擔任紅四方面軍第九、四軍司令員。
他不僅身居要職,最重要的是,在他領導的軍銜中,有兩位開國中將和兩位開國少將,而這些少將都只是在第九軍中。 第四軍還有三名上將和六名中將,當然還有兩名少將。 可想而知,許世友作為這些將領的前任領袖,會對這些將領產生怎樣的影響。 抗日戰爭期間,許世友在著名的386旅擔任副旅長,此時,他麾下的將領以後被授予的頭銜更多。
其中有開國大將謝福之,還有四位中將和三位少將,徐世友之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時,率領聶鳳之、吳克華等人,後來都被授予開國中將,還培養了20名開國少將。 解放戰爭期間,許世友在蘇羽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工作,這支隊伍在解放戰爭中的名聲更加響亮。 雖然徐世友率領的隊伍還是膠東軍初期的隊伍,但後來又增加了許多新生力量,這也讓他擁有了更多有名的將領。
比如趙啟敏、黃馬爾斯等中將,以及新加入的熊英堂、袁業烈等人,隨後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 許世友指揮濟南戰役時,率領多位名將,其中一位後來被授予開國將軍銜,此人就是宋士倫,意思就是他的軍銜與徐世友同級,還有中將和少將。 據統計,徐世友以前的部下中,開國將領7人,開國中將36人,少將65人,可想而知許世友在軍隊中的地位有多高。 但是,軍銜的授予不僅取決於在軍隊中的地位,還取決於其他因素,因此即使徐世友對自己的軍銜不滿意,他也不能再改變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