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4個小時才讀完《被恨的勇氣》這本書,我沉思了起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什麼新的見解?
生命是如此寶貴,花時間和精力閱讀一本書,希望獲得一些東西、乙個想法或一點靈感是件好事,對吧?
通過乙個陷入困境的年輕人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 5 次對話,這本書討論了關於生活的幾個重要問題。 例如,什麼是幸福?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與他人相處?等一會。
儘管許多觀點被習視為理所當然。 但加深你的理解並沒有什麼壞處。 畢竟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所以讓我們來談談習認為理所當然的5種觀點,然後從新舊中學習。
首先,幸福的定義,幸福是貢獻感。 這與我們的價值觀基本相同。 沒有什麼可詳細說明的。
二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書中的想法與我們熟悉的故事非常相似。
一位修行人問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在做什麼?老和尚說:“砍柴、挑水、做飯。 ”
修行者問道:“證悟之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挑水、做飯。 ”
修行者接著問道:“證悟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說:“成道前,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
證悟後,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飯就是做飯。 ”
理解這個故事,基本上可以引出阿德勒關於活在當下的觀點:人生最大的謊言不是活在“此時此地”。
糾結於過去,惆悵著未來,對整個人生照耀著一盞淡淡而模糊的光芒,以為自己看到了什麼。
你忽略了“此時此地”,只關注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 對他的生活和不可替代的時刻撒了乙個大謊。
因為過去和未來並不存在,所以我們需要談論現在。 決定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地”。
我們需要像跳舞一樣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地”,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而只活在當下的每一端。
沒有必要與任何人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躍,你就一定會到達某個地方。 ”
然後,關於人可以改變。
這個想法雖然並不新鮮,但它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給人以奮進自強的“正能量”。
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改變。 你之所以不能改變,是因為你已經下定決心不改變。
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
是的,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你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或境遇,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是缺乏“勇氣”,可以說,“獲得幸福的勇氣”。
這也與“**先生去看精神科醫生”中的乙個觀點不謀而合。
改變的唯一前提就是認識自己,而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幫助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
如果你想成長,變得更好,你只能穿越自己。
只有下定決心,敢於改變,才能長足成長。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想做好事,勇敢地行動,你就會有好的結果。
說到底,刻意誇耀自己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 這也是我們的常識。
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和自己。
阿德勒明確表示,“如果乙個人傲慢,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傲慢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如果你真的自信,你就不會傲慢。 正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我才變得傲慢,居然想刻意炫耀自己很厲害。
我擔心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將得不到周圍環境的認可。
還有一點,不要和任何人競爭,繼續前進。 當然,沒有必要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
這種觀點也是我們所熟知和實踐的。
《道德經》早就被徹底解釋過,“丈夫不打仗,所以天下不能與之打仗。"。
楊江先生還說:“我不和任何人打架,我不在乎我打架的人。 ”
除了我們熟悉的以上5點,阿德勒的其他4點也非常有啟發性和耳目一新。
首先,“社群”的概念。 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的社群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和當地社會,還包括國家和全人類時間線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的過渡,甚至是動植物或非生物。
也就是說,共同體的概念並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共同體”概念的現有範圍,而是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整個宇宙的“一切”。
認識到共同體的概念,視野和世界將更加開闊,人們在困難時期或順境中都會有更多的選擇和方式。 這是乙個很好的概念,可以增加乙個人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這真的是天堂和地獄的想法。
第二,我們不應該想別人為我做了什麼,而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這簡直就是生命的本質。
這句話是台灣著名商人蘇建成為指導。 他之所以在事業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與這句話有很大關係。
他經常教導的就是這句話:我能為你做什麼?
第三,書中還有一點同樣令人耳目一新,那就是它強烈否定獎懲教育,不表揚任何人,也不批評任何人。
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讚美別人的目的是“操縱比自己能力差的人”,既沒有感激之情,也沒有尊重之情。
是的。 讚美或批評他人的唯一區別是“糖或鞭子”,其背後的目的是操縱。
被他人稱讚的慾望,或者相反,讚美他人的慾望是將所有人際關係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主張將一切人際關係都視為“橫向關係”。 橫向關係意味著儘管不同,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第四,爭取權利和目的論的思想更具啟發性,解決了許多疑問。 例如,孩子們有時會對成年人惡作劇。
在許多情況下,目的是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力,他們傾向於在真正生氣之前停止惡作劇。
但是,如果孩子即使大人真的很生氣也不停止惡作劇,那麼目的就是“鬥爭”本身。
難怪許多青春期的孩子總是用惡作劇來激怒他們的父母。 知道他的父母很生氣,他只是想激怒你。 事實上,他有兩個目的。
一是引起家長的注意,二是無理鬧事,引起爭吵。 所以他想通過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打敗父母。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生氣,和孩子打得倒掛,最後哭了,鬧事,甚至開始鬧事。
對兒童具有挑釁性。 如果父母用言語和拳頭進行激烈的反擊,強迫孩子認輸,退出爭吵。
然而,權力鬥爭並沒有就此結束。 被打敗的孩子將迅速進入下乙個階段,即“復仇”階段。 雖然暫時被打敗了,但對方會在別處計畫以其他形式復仇,等待復仇。
一些被父母虐待的孩子誤入歧途,逃學,甚至自殘,例如割腕。 孩子的目的是“報復父母”。
如果你行為不端,逃學,甚至割腕,你的父母會心煩意亂、驚慌失措、心疼。 正是因為孩子知道這一點,他或她才會養成有問題的行為。 目的是報復父母,讓他們惱火。
一旦親子關係發展到復仇的階段,幾乎不可能和解。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當被權力鬥爭激怒時,絕不能被愚弄。 這是關於不對對方的行為做出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讓我們以此為教訓。 這將走很多彎路,減少很多麻煩。
當你讀一本書時,你也在讀自己的生活,你必須觀察和觀察自己。
即使你因為一句話或乙個觀點而改變行為,也會有所收穫。
世界很簡單,生活也很簡單。 閱讀也是一樣。
不要複雜化,不管是撿芝麻還是西瓜,你都要用在生活中,不要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