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稍加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這已經很近了62年來,該國人口首次進入負增長
低情商的表現是:人口變少了,下降了。
此外,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2024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09(女性一生中生的孩子數量),屬於乙個人口超過1億的大國最低生育水平
低情商的表現是:人口很難再上去。
飽受人口下降問題困擾的南韓,出台了子女撫養費、減稅等政策,但效果一直不好,現在甚至動用了制度的魅力,從2024年1月開始多子女基層公務員優先晉公升
郭德綱常說,沒有別人的苦難,就不要勸別人善良。
對於巨集大敘事一味勸人生孩子,容易被雷擊
所以,今天我們只談兩件事:
中國最願意生孩子的地區是**?
每個人都最願意在**生孩子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06%,這個巨集觀資料,似乎與我們每個人關係不大。
但是當我們拿起2倍放大鏡時,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細節,這些細節已經在全國31個省份20個省份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負。 此外,這20個省份中有7個省份在去年由正轉為負。
按照這個速度,更多省份的人們很快就會感受到買房、生育補貼、免稅等優惠政策帶來的人口下降“福利”。
而如果你拿起5倍放大鏡,你會發現負增長趨勢可能比預期的要快。
最典型的表現是,即使是河南和山東出生人口較多的傳統省份也出現了負增長
特別是全國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2024年自然生育率將出現62年來的首次負值。 請注意,這不是有機增長率。
不得不說,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在生孩子方面一直很努力,堪稱人口最多的省份。 長期以來,河南的戶籍人口雖然已經超過廣東,但常住人口卻一直低於廣東,主要是因為河南省空間有限出省謀生的人太多了,而現在真的不是生來就那麼多了。
或許是因為缺乏外部“學生”,北京、上海、江蘇等教育資源更豐富、吸寶寶效應更強的地區,也將在2024年在極少數情況下,它進入了人口減少的階段
目前,在人口正增長的11個省份中,東南部只有廣東、浙江、福建三個省份,其他省份是西部相對欠發達的省份。
而當我們拿起10倍放大鏡時,我們會發現廣東、浙江、福建三省的人口也在增長有一定的“貓膩”。
好的一面是,廣東已連續五年成為生育率第一省份,也是全國唯一乙個連續三年出生人口超過100萬的省份。 最有能力生育的省份是生產力更高的省份,它應該刻在紀念碑上。
根據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正等人口專家發布的《2024年中國人口流動**報告》,在各城市新增人口中,大約一半的權重來自外部流入
它是,而且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廣東流動人口的規模達到2962萬,居全國第一。 相當於有 1台灣的五個省份,或兩個上海,已經遷移到廣東。
雖然浙江的流入人口規模不如廣東,但浙江每四個常住人口中就有乙個來自其他省份外國人口比例最多 25 個1%,這一數字遙遙領先於該國。
同樣作為人口流入大省,福建雖然在外來人口規模上不如廣東,在外來人口佔比上不如浙江,但福州的外來人口佔1 3,廈門接近一半,兩大引擎為福建人口增長帶來巨大潛力。
也就是說,在目前全國人口下降的背景下,雖然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從其他省份“借來的”。這樣一來,我們很難弄清楚哪個省份真正是最令人望而卻步的,自然也很難理解生育率的客觀原因是什麼。
關於全國人口負增長的原因,目前流行的解釋是房價高、育兒費用高、養老費用高、彩禮價格高等就主觀情緒而言,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如果上述條件成立,為什麼當下龐大的人口潮會不斷從結婚生育成本相對較低的貧困農村、弱勢省份向結婚生育成本較高的經濟發達地區“遷移”呢?
畢竟,就算坐大巴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五環外買套房,成本也遠比農村的“天價彩禮”和小縣城的套房高。
退後一萬步說,如果房價、育兒、養老等成本全部降下來,甚至降到零,大家還會生孩子嗎?
那麼,導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大規模遷移的客觀因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這些因素會被中斷還是逆轉?
俗話說,好女人做飯不飯難。 不管彩禮、房子、車子要求是高是低,最終生孩子的不是這些物品,而是有生育能力的女性
只有關注育齡婦女,才能更接近真相。
關於生育率,我們可以列出乙個簡單的公式,出生人口 =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人數(即 15-49 歲的女性人口)。x 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數量)。
2024年,大約有3個8億,2024年只有3個2億,10年下降了 15%
然而,在過去10年中,該國的出生人數從峰值1973萬(2024年資料)下降到1202萬跌幅達到39%。
按理說,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育齡婦女的生育曲線非常平滑,不會有整個群體突然非常熱衷於生孩子,或者突然不想生孩子。 那麼,為什麼育齡婦女人數在10年內下降了15%,而人口卻下降了39%呢?
如此劇烈的跌幅,只能說明,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在過去10年中也急劇下降
雖然,男女對立的原因,如彩禮、房價、職場不公、性別歧視等,對流量很有吸引力,也容易出現現象級的自我爆炸。 但這些並不是生育率和人口下降的核心原因。
最容易被忽視和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婦女教育水平的變化。
根據全球資料,育齡婦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平均出生子女數成反比。 換句話說,受教育時間越長,年限越長,出生的孩子就越少。
在計畫生育問題上,我們無力爭論的是非曲直,更無力挑起戰爭。 但這項政策帶來了乙個長期被忽視的“**”。廣大婦女獲得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機會
鄭業夫的專著《我國教育的病理學》有乙個非常合理的觀點,在過去孩子多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應該合理分配每個家庭的資源,會優先考慮聰明勤奮的孩子,因為只要培養出乙個人才,整個家庭就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資源,甚至有機會進入課堂。 其他孩子只能根據自己的天賦和體力安排做生意或種地。 從小培養女明星的女孩。 從而實現全家以穩定取勝。
所以,在過去多孩子的時代,不僅存在男女不平等,孩子之間也存在不平等。
然而,2024年計畫生育後,特別是以東北為代表的工業城市,以及鐵飯碗集團,率先嚴格推行獨生子女政策歷史上第一次,婦女“被動地”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
根據2024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受過小學教育的女性從16歲開始生育,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女性在26歲開始生育。
原因不難理解,一般來說,小學畢業年齡在12歲左右,大學畢業年齡在23歲左右。 只要還在接受教育,男人和女人都會期待個人價值的實現,變得更加理想化。 只有在教育終止後,生孩子才被提上日程。
因此,我們看到一組資料如下:
2024年,家庭婦女首次生育平均年齡約24歲,總生育率為21。
2024年,家庭婦女首次生育平均年齡約30歲,總生育率為13。
此外,由於受教育年限不同,職場能力不同,對女性生兒育女的世俗意義和精神價值考慮不同,不僅初生育的平均年齡不同,生育動機也大不相同
受過小學教育的婦女對分娩的“熱情”可以保持到最後35歲,女性,本科及以上學歷30歲在那之後,“熱情”開始消退。
兩類人群的資料差異如此之大,以至於還是容易被忽視的“教育問題”。
2024年,生育主力軍主要出生在計畫生育之前,當時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35%、30 歲和 35 歲的人也有輕微的職場焦慮症狀。 我們出生得越早,我們出生的時間就越長,我們出生得越多。
2024年生育主力軍以計畫生育後出生為主,此時國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544%。人出生較晚,年齡焦慮較大,出生較少。
還有乙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即近年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本科和研究生學習中女性的比例都超過了男性
讓正在接受教育並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學齡婦女生孩子,顯然是違背人性的。 而讓受過高等教育、正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高學歷女性多生孩子,顯然是違背人性的。
畢竟人不是動物,不是趙忠祥老師讀了《人與自然》中“春天來了”這句話,孩子就在那裡誕生了。
不願生育也是許多女性逃避結婚的重要原因。 而且,這個道理,不管你拿出什麼樣的房子、車子、彩禮,都很難逆轉。
今天,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最多的地區仍然是該國最肥沃的地區(地名被編輯以避免地區衝突)。 但在我們能看到的有限未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將繼續普及。 好吧,我們會的從高速生育到高質量生育不可阻擋
因此下乙個更有價值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城市和省份才能吸引年輕人來留。只有當年輕人能夠去留,他們才會有更多的出生機會。
根據《2024年中國人口流動**報告》,呈現了全國總人口從城鎮到城市,從三四線城市到一二線城市,從鬆散的低線城市到密集的大都市地區的遷移趨勢。
乍一看,這似乎是乙個無需調查就能得出的結論,拍拍腦袋。 就是這樣?誰不知道?
事實上,報告還包含了乙個深刻的見解:隨著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務對家庭居住地產生了積極影響公共服務逐漸成為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翻譯成白話,哪個地區更適合打工,大家都會去**。
適合打工,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地方政府要願意花錢搞好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熱力、電信、燃氣、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眾所周知的“七環一層”。
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也要有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在招商引資和招商引資之後,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創造輝煌。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在廉潔透明的營商環境中,通過合理的稅收收回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成本
這樣,企業才能快樂地工作,工人才能安居樂業。
事實上,很難認真地完成這兩個步驟。 主要困難是**太大了。
比如近日熱議的被譽為世界500強“世界銅王”的正威集團,不僅“含銅量”很低,而且即使真的經營銅礦開採加工業務,毛利也只有區區24%。正威集團一方面許願,在合作用地封官,同時圈地從事房地產。
按理說,搞房地產、建工業園區沒有錯,GDP增長很好,“七通一平”做得平穩平穩。 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建田建樓,只在投資階段重新整理GDP資料,那麼你就無法生產和經營創收來彌補建設成本,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彥京說它遲早會落入“龐氏騙局”。
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地區的GDP快速增長主要依靠基礎設施投資和大規模招商引資,短期內可以吸引人,但未必留不住人。
因此,《中國人口流動報告2022》雖然提供了深刻的見解,但確實存在明顯的“缺陷”——
目前尚不清楚是出於不冒犯人或便利審判等原因,但該報告得出的結論帶有“渾濁”的含義:
“地級市公共預算支出佔GDP比重相關性較高相關係數為 092,即該地區經濟越發達,公共服務質量越高。 ”事實上,GDP越高,該地區就越有能力建造橋梁和鋪設道路。 但不代表GDP高的地區營商環境好,也不代表該地區的營商能力強大到留人
“我舉個例子,用2024年的稅收和GDP兩個標準來對比瀋陽、東莞、泉州、福州、廈門五個城市。 按照傳統的GDP標準,城市順序應為東莞、泉州、福州。 例如,瀋陽的GDP為7280億元,是廈門(3565億元)的兩倍,遠高於廈門。 ”
但是如果你使用 20 個標準,城市的順序突然顛倒了廈門的稅收收入為495億,在五市中排名第一,略高於瀋陽的492億,其次是瀋陽、東莞、福州,最後是泉州。 比如東莞,GDP超過6000億元後,賺了400億元,多做又有什麼用呢?如果選擇城市,當然不能按GDP選瀋陽,而要按稅選廈門。 ”城市就像公司選擇乙個城市就像進入一家大公司
吸引人們留下來的不是在公司裝置上投入了多少錢,而是公司的發展情況和盈利能力。 這反映在城市上,即城市需要既要有GDP增長,又要有高稅收收入。
而這部法律在未來將發揮越來越有效的作用。 因為,就“七通一平”這一步而言,按照我們目前的城鎮化程序,已經做得非常好,甚至過分了。
正如趙燕京教授所說:
“改革開放時中國建成區面積為7000平方公里,2024年為10萬平方公里。 假設2024年沒有新城市建成,就足以容納77%的中國人口(接近美國的城市化率)。。如果跟蹤建成區的面積,你會發現投資需求實際上已經完成,城市裡的房子都建好了,等著人住,路、地鐵等基礎設施都修好了,該花錢的投資沒了。 ”也就是說,各地都應該認識到,基礎設施投資帶來的快速增長早已基本結束,尤其是在當前人口絕對下降的背景下,蒙著眼睛跑的條件更是難以為繼。 不管地方政府願不願意承認,只有通過產業化經營實現高質量增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有些事情我不確定,不得不借用趙彥靜教授的口中的話:
“所以我想在未來40年內會有許多城市停止增長甚至走向衰落這和當年大量的手機廠、汽車廠被淘汰是一樣的。 最終,將只剩下少數最具競爭力的特大城市。 ”總之,通過刷資料封官願,這條路越來越難走。
結語
無論家庭如何,生孩子都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事件。
近年來,初育年齡推遲,生育率下降,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提高的影響。 此外,個人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也是乙個重要原因。
無論是河南、四川,還是東北西北,無數人循著微弱的訊號,湧向廣東、浙江,以追求水草為生。 不是這些地區的人們喜歡用身體來衡量這片未知的土地。 人們只是想嘗試生活得更好。
大家拼命追趕,只想趁著巨集觀潮汐,在陽光下尋找一片土地。
因此,地方不應該費力地強行刺激生育,而應該在產業管理上多花點功夫,讓那些仍然熱情的年輕人能夠活得更有尊嚴。 只要能留住人,就算不能成為超級城市,也不會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