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通式IPO;文:邵彥剛
繼中海泰克之後,“氫燃料電池第二股”來了。
12月5日,國產氫燃料電池電堆開發商Synergy Hydrogen Energy正式落地香港。 據悉,協同氫能每股發行價為19已發行股份66,7,952萬港元,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為14股56億港元。 上市首日,協同氫能開盤價為165港元股,盤中最大跌幅為26%。 截至午休,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股價為1594港元股份,總市值約82股58億港元。
據了解,Synergy Hydrogen Energy分別於2024年11月和2024年5月兩次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在協同氫能二次申報終審的同時,正在排隊申購IPO的智臻股份、傑氫科技科創板目前處於暫停階段,國富氫能已終止科創板上市程式,恢復輔導備案。 此外,重塑科技此前在科創板的IPO也以退出告終。
目前,除Synergy Hydrogen Energy外,資本市場上只有一家氫能相關公司。 今年1月2日,中海泰登陸香港後,股價已超過百分之一。
協同氫能成立於2024年,但短短兩年時間,就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榜首,2017-2024年連續六年“霸”榜。然而,連續六年銷量第一的市場份額並沒有幫助Synergy Hydrogen Energy實現盈利,直到上市,Synergy Hydrogen Energy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我國氫燃料電池產業起步較晚,但在國家層面氫能的支援下,協同氫能憑藉“裝置國產化、生產規模化、生產一體化”的三輪驅動戰略,在一級市場持續受到資本關注。 2024年11月至2024年9月,共有10輪對外投資。 其中,Synergy Hydrogen Energy在2024年後進行了7輪融資。
在IPO之前,協同氫能的估值已經達到了獨角獸的規模,馬東昇作為創始人,於2024年南下廣東創立了協同氫能,並獲得了當地產業的支援。 2024年,馬東昇因健康等原因辭去董事長職務,將接力棒交給合夥人。
如今,Synergy Hydrogen Energy已成為中國第二家上市的氫燃料電池公司,Synergy Hydrogen Energy也開始了新的發展程序。
協同氫能的成立離不開馬東昇。
馬東昇是復考後的第一名大學生,但他後來的專業與如今的氫能無關,畢業後也在鋼鐵行業工作了近20年,在生產經營管理領域經歷了百戰。 直到二十世紀初,馬東昇才接觸到氫能。
但當時國內氫能產業起步較晚,技術落後,產業化起點很低,更不用說商業化了。
2024年,馬東昇在江蘇省南通市成立藍天氫能,並開始了第一次產業化嘗試,技術是加拿大巴拉德電力公司。 在與巴拉德的談判過程中,馬東昇敏銳地抓住了巴拉德財務困境的機會,獲得了巴拉德技術的獨家許可,並支付了1700萬美元。
雖然與國外巨頭有技術合作,但馬東昇獲得的卻是對方落後一代的技術。 就這樣,在技術落後、沒有訂單的情況下,馬東昇的第一次氫能創業以失敗告終。
好在馬東昇沒有放棄,他從失敗中吸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經驗,清醒地意識到,要先找到市場,才有換技術的籌碼。
2024年,馬東昇南下廣東,當時廣東對口幫扶計畫出台,佛山和雲浮決定重點發展氫能產業,這與馬東昇的想法不謀而合。
2024年5月,馬東昇與佛山汽車運輸共同投資成立廣東鴻運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6月,廣東鴻運氫能攜手廣東佛山(雲浮)產業轉移產業園投資發展,共同投資成立廣東協同氫能科技,即協同氫能的前身。
Synergy Hydrogen Energy成立後不久,就收到了當地政府訂購的300輛氫能汽車。 在這筆大訂單的支援下,馬東昇再次與巴拉德談判,獲得巴拉德最先進的氫電池電堆技術和巴拉德2萬台生產線建設的技術支援。
當時,許多先進技術的國產化仍是引進、消化和自主研發的路徑。 馬東昇也有類似的想法。 在獲得技術支援後,馬東昇開始了自主研發的程序。
據悉,自2024年以來,協同氫能開始攻克技術瓶頸,開展自主開發。 也是在這一年,電堆技術研發負責人閆錫強、系統技術研發負責人劉志祥等一批國內外高水平氫燃料電池專家正式加入協同氫能。 其中,劉志祥作為技術帶頭人成功研製了中國第一台燃料電池機車和世界首颱商用燃料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動力有軌電車。
協同氫能也成為國內氫能燃料電池的先行者,在資本市場上也非常火爆。 招股書顯示,2024年11月至2024年9月,Synergy Hydrogen Energy共進行了10輪外部投資。 其中,Synergy Hydrogen Energy在2024年後進行了7輪融資。
據悉,從2024年到IPO,協同氫能先後獲得美錦能源、中車綠脈、華誼投資、誠信創投、悅彩創投、巨集盛豐泰、國中資本、青島城投集團、中國中車、卓能投資、紅塔創投、昇飛科技、招商鼎巨集等資本的投資,累計投資超過30億元。
隨著融資過程的推進,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估值也有所上公升。 在上一輪融資中,嘉興氫能港注入了5個46億元,本輪融資後,協同氫能投後估值達到748億元。
協同氫能在IPO前已經達到了獨角獸的規模,馬作為創始人,自2024年起不再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將公司交給了合夥人佛山汽車運輸董事長陳曉敏。 陳曉敏成為協同氫能的實際控制人。
據悉,馬東昇將於2024年12月和2024年12月分別免費持有鴻運氫能20%和30%的股份,分別持有637996萬元的**轉讓給華輝科技(協同氫能主要管理團隊,陳曉敏、楊澤雲、劉志祥、閆錫強持股平台)。 招股書顯示,馬東昇退出的原因是其因年齡、健康狀況惡化和業務重心轉移而有意退出。
馬東昇在股權轉讓後於2024年將董事長職位移交給陳曉敏。 根據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股權結構,截至上市日,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最大股東仍為鴻運氫能,持股比例為1824%,現任董事長陳曉敏為其最大個人股東,合計持股比例約157%。
不過,馬東昇並沒有退出氫能行業,他目前是燃料電池零部件製造商和分銷商廣東太極動力等公司的股東。
與公司的發展歷程相比,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業務增長值得一提。
受2024年重點訂單影響,新能研發的首款氫燃料電池汽車亮相雲浮示範公交線路,所有客車均搭載了新能氫產品,2024年公交線路投產時,新能氫能也順勢而為,成為運營中氫燃料電池客車最多的公司。
2024年,協同氫能位於廣東雲浮的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基地。 Synergy Hydrogen Energy也已開始量產氫燃料電池堆。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至2024年,Synergy Hydrogen連續六年在氫燃料電池堆出貨量方面排名第一,2024年在氫燃料電池系統銷售額方面排名第一,在2024年氫燃料電池系統銷量方面排名第二。
成立兩年後,協同氫能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量製造商,增速直接起飛。
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主營業務是氫燃料電池電堆和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在獲得巴拉德最先進技術的許可後,它於 2017 年開始組裝、銷售和維修 9SSL 燃料電池堆。 2024年,隨著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Synergy Hydrogen開始將氫燃料電池電堆安裝到氫燃料電池系統中進行銷售。 2024年下半年,Synergy Hydrogen Energy開始提供更全面、更即用的氫燃料電池解決方案,以滿足部分客戶的需求。
因此,從2024年到2024年,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氫燃料電池電堆收入增長了11億元跌至118770000元,佔483% 比 16%。同期,Synergy Hydrogen 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收入從 113 億美元至 7 美元32億元,佔498% 至 979%,其中Synergy Hydrogen Energy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電堆中安裝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將達到6個3億元,佔總收入8400萬元3%。
2024年,協同氫能推出自主研發的鴻信GIII氫燃料電池電堆和巨集圖H系列氫燃料電池系統,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搭載石墨板的氫燃料電池電堆和氫燃料電池系統之一。 截至最新實際可行日期,中國在營運的搭載Synergy氫氣產品的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市場占有率超過50%。
但整體來看,目前燃料電池行業已經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市場還不成熟,協同氫能還需面對艱難的局面才能賺錢。
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24年、2024年、2024年及2024年前5個月,協同氫能營收為227億元,457億元,749 億美元和 1 美元43億元,淨虧損221億元,73億元,280 億美元和 088億元。 三年多來,協同氫能虧損近13億元。
此外,Synergy氫燃料電池堆的平均售價已從2024年的2,914個上漲2024年2元千瓦降至16675元千瓦,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平均售價也從2024年的10423元千瓦下降到2024年的5578元7元千瓦。
產品降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協同氫能的國產化+規模化+一體化三輪驅動戰略。 Synergy Hydrogen以低成本生產高效能氫燃料電池電堆和氫燃料電池系統,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氫燃料電池的整體成本。 Synergy Hydrogen Energy也是中國首批將燃料電池電堆單價降至2,000kW以下的氫燃料電池公司之一,使氫能產品**更容易被接受。
然而,在2024年和2024年,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毛利潤為128億元,159億元,對應毛利率為%。
從支出專案來看,2024年、2024年、2024年及2024年前5個月,協同氫能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590萬元、7220萬元、9180萬元和3550萬元,佔同年收入的比重。 3% 和 248%。
然而,Synergy Hydrogen 最大的支出專案是行政費用。 據悉,2024年、2024年、2024年及2024年前5個月,公司管理費用為15億元,616億元,181 億美元和 6570 美元30,000元。 在2024年至2024年的管理費用中,收入最高的5個人收到的股份支付為7078萬元,12億元和1388萬元,分別佔行政費用。 7%。
此外,2024年、2024年、2024年及2024年前5個月,協同氫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分別淨流出8663萬元和560萬元61 億和 261億和405.3億60,000元。 截至2024年5月底,Synergy Hydrogen Energy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684億元,較2024年底減少約3,400萬元。
如今,氫能產業已不再是“講氫變色”,但商業化程序緩慢、程度低卻是不爭的事實。 行業龍頭協同氫能上市後,能給行業帶來哪些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