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俗話說:家裡有老人,才有財寶。
家裡有老人幫忙小家庭,尤其是寶寶出生後,有人幫忙照顧寶寶,帶走寶寶,年輕人可以義無反顧地投身職場,真是福氣。
鄰居樂樂的媽媽這幾年一直急著上班,想減輕家裡的負擔,但大寶剛上一年級,小寶還沒上幼兒園,都是需要消耗人精力的時候。
兩邊的老人都走不開,也幫不了她一把,她盼望著小寶早日進托兒所,能夠把自己分開。
她很羨慕我們家有老人幫忙照顧寶寶,可以無憂無慮地上班,不用一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下班後有熱騰騰的飯菜吃,節假日偶爾也能懶洋洋地睡一覺,會輕鬆很多。
其實,這一切“羨慕”,都是基於老人會帶著孩子,真心實意地帶孩子,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帶走孩子。
不是所有的奶奶都願意為了孫子孫女而犧牲自己,完全放棄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這在有寶寶的老人圈子裡造成了乙個普遍現象:假帶著嬰兒,看起來像是帶了孩子,但似乎不是。
舉個例子,這並不矛盾。
同事欣欣最近心情有點不好,發現婆婆在家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小寶喝瓶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被吸管戳進了嘴裡。
我們都安慰她,孩子這麼活潑活潑,她不小心摔倒是正常的,只要沒有大問題,她就應該多觀察一下。
欣欣說,她不敢在家裡過多地表露自己的情緒,生怕婆婆不想看到。
對於婆婆帶娃的方式,欣欣實在不同意,她在家裡買了不少零食,散落在茶几上,還任由孩子隨便吃飯,只是為了自己好玩,不耽誤刷某聲,拍個小**。
她經常在家裡的監控中看到婆婆在擦拭,戴著絲巾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忙著拍攝**,和老姐妹們聊天,孩子們在一旁玩耍,有時孩子們已經從厚厚的墊子裡爬出來了,她不在乎,像往常一樣在那裡自娛自樂。
有好幾次,欣欣好心地要求她不要給孩子買那麼多零食,好的時候和他們一起玩。
婆婆說,如果不這樣做,她就會困倦,她表現得好像睡著了一樣。
欣欣實在是無奈,她打電話給在外地工作的丈夫,丈夫只會“弄泥巴”,讓欣欣更加體貼。
畢竟媽媽年輕時在南方打工,做過“體面的工作”,現在為了盡職盡責,幫他們毫無怨言地照顧孩子,他們應該多一些寬容。
欣欣的例子並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很多上班族白天在班上班,晚上回家照顧孩子,經常寶寶生病、喝酒、晚上醒來等,媽媽整晚都睡不著覺。
對於有孩子的奶奶來說,很大程度上,她們大概是這麼認為的“幫兒媳婦照顧孩子”。,所以不那麼心甘情願:
有的愛好打麻將,帶孩子到煙燻麻將房,讓寶寶在一旁隨便玩,饒有興致地揉搓麻將;
有的喜歡在家看電視,一天不帶孩子下樓,在家與孩子溝通為零,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有的人喜歡出去玩,跳廣場舞,和老姐姐聊天,卻忽視了對孩子的照顧,經常轉頭看孩子跑,然後到處找他們,嚇得人出一身冷汗。
不少媽媽吐槽:現在抱著“假寶寶”的奶奶數量真的在逐漸增加有些奶奶表面上看似在照顧孩子,其實只是在作秀照顧孩子真的是不負責任的。
過度“謹慎”型
不允許兒童在安全範圍內進行一些探索性活動,這是許多帶嬰兒的老年人的普遍現象。 通常,一旦孩子想伸出手去做某事,他就會很快受到訓斥。
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探索的慾望和興趣,變得膽小、墨守成規。
過度“寵壞”型
因為代際養育,家裡的爺爺奶奶會非常喜歡孫子孫女,一般都會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要求,不管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因為缺乏界限感,孩子被捧在手心和嘴裡,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缺乏感恩,變得粗魯自私。
這個社會講的是團隊合作和分工,情商和社交能力是決定他們未來能否在各種場合如魚得水,得到貴族的幫助,發揮自己的力量的重要能力。
過度的“自由放任”型別
對孩子過於放任、漠不關心,實際上是照料者不負責任的表現,不僅對孩子的外在安全存在隱患,而且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也非常不利。
而且受一些老觀念和過往經驗的影響,很多老人認為帶著寶寶“放養”是很正常的事情,大人在田裡幹活,忙著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在一旁玩耍,互不影響。
時代不同了,很多想法和觀念需要更新,育兒方法也在不斷迭代,兩代人需要不斷磨合和溝通,找到正確的做事方式,握手和解,與孩子和解。
婆媳矛盾一直是我國現存社會中比較尖銳的問題,一切矛盾的核心基本都圍繞著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老人幫忙照顧寶寶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感覺。
老年人如果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愛好來滿足年輕人,主動承擔起撫養和照顧下一代的責任,那麼他們要想一輩子勤奮工作,撫養孩子,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了。
作為乙個年輕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永遠感恩,不要多責怪,這只會加深兩人之間的矛盾和誤會,讓抱著嬰兒的老人更加膽怯;
其次,育兒是一門非常深奧的科學尤其是現在倡導的科學育兒、科學餵養,老年人的資訊不及時,年輕人需要主動宣傳,帶老人參加講座、活動,多讀書,讓老年人體會到更先進的育兒方式
最後,孩子只成長一次,而且是不可逆轉的,到底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家裡有沒有人幫忙照顧寶寶,有沒有特別忙,也請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孩子,是優質的陪伴,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和孩子建立正確的聯絡, 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你家裡有這種“假寶貝”的現象嗎?
豆芽媽媽,上海大學MBA,中級經濟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於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繼續與大家分享和交流家庭教育知識和育兒故事。
在育兒的路上,一起走,不孤單。
相關延伸閱讀:
6歲之前,大腦發育很快,經常吃5種“**食物”,孩子聰明伶俐,兒子記憶力好才明白,一年級以後,幼兒園**三年,培養寶寶的能力很重要“寶寶不聰明,看手就好”如果發現有3個特點, 你會偷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