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皇帝拿破崙和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都試圖統治歐洲,並且都征服了除俄羅斯和英國之外的幾乎所有歐洲。於是,兩人都選擇了“滅不列顛必須先滅俄”的策略,遠征俄羅斯,最終在“冰神”的保護下,在莫斯科市下被擊敗。 為什麼他們都選擇進攻?這兩次探險有什麼區別?
早在西元前221年,中國大陸就出現了乙個偉大的統一王朝,即秦國。 從此,大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大統一成為朝貢趨勢。
與中國不同,歐洲從未有過真正的統一王朝,最接近大統一的是羅馬帝國(西元前 27 年 - 公元 1453 年)。 這是乙個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帝國。 鼎盛時期(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控制著約59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不列顛大部分地區,南至埃及地中海沿岸、蘇丹北部和整個北非,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 包括現在的 40 多個國家。
公元 395 年,羅馬帝國**是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476年,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瑟(435-493)廢黜了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202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1432-1481)率領一支軍隊走向東羅馬帝國的末日。
日耳曼人傳入歐洲以來,古希臘、古羅馬的地中海文化與日耳曼人的北歐文化通過**宗教的調解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歐洲文化。 由於不再有羅馬人那樣強大的民族和拉丁語那樣強大的語言,羅馬帝國之後,分裂和小國的趨勢成為歐洲的主流。
自15世紀以來,在文藝復興(14-16世紀)、資產階級革命(17-18世紀)和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推動下,歐洲進入了現代時代。 相比之下,東亞在19世紀中葉在西方列強入侵的條件下被動地進入了現代。
在現代化程序中,歐洲出現了兩種看似矛盾的趨勢:一是各種現代民族及其國家的形成,其中最強大的是英、法、德、俄其次,統一歐洲的文化成熟,從而為統一的歐洲提供了動力和理由,並為後來的歐盟(EU)提供了意識形態基礎。
在歐洲歷史上,除了羅馬帝國的凱撒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卓大帝之外,真正讓整個歐洲陷入戰爭並幾乎統一歐洲的只有兩個人——拿破崙和希特拉。
在現代,歐洲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地緣政治格局。 在歐洲大陸,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一直在爭奪主導地位、領土和資源;當法國和德國決出勝負時,其中一人完成了對西邊歐洲部分的征服,他們不得不面對最後兩個對手,西邊的海對岸的英格蘭,東邊的陸地上的**。 首先是拿破崙的法國,然後是希特拉的德國,都走到了這一步。 在這個階段,他們都面臨著下乙個征服順序的選擇:“英國先於俄羅斯”還是“俄羅斯先於英國”?兩個拿著地球儀的征服者都選擇了後者。
拿破崙和希特拉,為什麼雙不選擇“首先是英國,然後是俄羅斯”。
其實,並不是他們不想“先英國後俄羅斯”,而是在試圖穿越英吉利海峽後,他們決定這條路行不通。 兩人的共識是,他們必須先制服**,然後才能集中精力征服英國。 為什麼?
16、17世紀,英國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17、18世紀率先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和軍事實力雄厚。 英吉利海峽對望歐洲大陸的英國,對大陸列強採取平衡戰略和均勢政策,巧妙地操縱大陸列強相互牽制,防止出現一國霸歐的局面,以維持其海上霸權。 但是,法國、德國、俄國等歐洲大陸列強爭奪大陸霸權的鬥爭從未停止過,這也為英國成功實施均勢政策提供了客觀依據。
英國的優勢在於其海上霸權。 英吉利海峽在它與歐洲大陸之間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二是它擁有強大的海軍對抗歐洲列強。 這些優勢在拿破崙時代尤為明顯,在希特拉時期並沒有完全消失。
拿破崙征服**西之大陸後在海戰中停在英吉利海峽
拿破崙·波拿巴 (1769.)8.15-1821.5.5)他出生於科西嘉島,曾擔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官(1799-1804)和法蘭西帝國第一皇帝(1804-1815)。
拿破崙率軍五次打破英、普、奧、俄三國結成的反法同盟,打勝50餘場大規模戰役,成為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領主,包括法國、荷蘭的殖民地、 和西班牙。在鼎盛時期,除英國外,歐洲其他地區都臣服於拿破崙或與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
從2024年開始,拿破崙一直在策劃征服英國。 他制定了計畫,任命了指揮官,並組建了一支由法國、西班牙和荷蘭船隻組成的 41 艘戰列艦的龐大艦隊。 然而,拿破崙本人並不熟悉海戰,艦隊指揮官也沒有選擇合適的海戰。 2024年特拉法加戰役英國皇家海軍司令納爾遜被殺,但法國陸軍司令維倫紐夫被俘,龐大的法西聯合艦隊被徹底摧毀。 從那時起,法國失去了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機會。 英國歷史學家威爾遜在《劍橋現代史》中指出:“特拉法加戰役是2024年至2024年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
希特拉完善複製拿破崙的文字,在空戰中停止英吉利海峽
阿道夫·希特拉 (1889.)4.20—1945.4.30) 他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布勞瑙,1933 年成為德國元首。他的目標是:擴大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重新武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限制的德國,征服整個歐洲,並建立以納粹德國為中心的新秩序。
1938 年 3 月 11 日,希特拉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占領了奧地利。 同年9月30日,英、法、德、意三國元首簽署《慕尼黑協定》,希特拉占領蘇台德地區。 1939 年 3 月,希特拉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再次不戰而勝地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1939 年 9 月 1 日,希特拉入侵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40 年 5 月 10 日至 5 月 28 日,德軍占領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5 月 13 日,德軍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 從 1939 年到 1941 年,納粹德國占領了歐洲 14 個國家,並將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變成了其附庸國。
與拿破崙一樣,在法國被占領後,希特拉在歐洲的對手是因敦刻爾克撤退而嚴重削弱的英國。 希特拉期待著說服英國投降。 然而,英國新任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發誓不會妥協,英國準備抵抗德國人。 “和平攻勢”失敗後,希特拉準備征服英國,第一步就是發動空襲,希望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 1940 年 6 月 5 日,德國空軍開始襲擊英吉利海峽的港口和車隊。 7 月 16 日,希特拉發布了第 16 號作戰指令“Unternehmen Seel We”(海獅計畫),該指令登陸英國。
1940 年 8 月,每天有多達 1,500 架德國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對英國進行空襲。 英國皇家空軍成功抵抗了德國的大規模空襲。 每擊落一架英國飛機,就有兩架德國戰鬥機被摧毀。 8月底,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發動了報復性空襲。 惱羞成怒的希特拉命令德國空軍將攻擊重點從英國皇家空軍基地轉移到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 當倫敦遭到空中襲擊時,英國皇家空軍休息並等待機會發動猛烈的反擊。
在不列顛戰役中,德軍先後出動飛機4523架次,出動7萬多架次,損失飛機2000餘架次,擊毀飛機1000餘架次,飛行員損失2500餘人。 英軍出戰2,139架飛機,損失了955架飛機和1,956名飛行員。 德國高層認為,德國空軍將無法獲得英國的制空權。 9月17,希特拉無限期推遲了海獅計畫。
在英吉利海峽的阻塞下,希特拉回到了拿破崙的思路——“要摧毀英國,必須首先摧毀俄羅斯”。 他們倆不約而同地決定先拿**,然後回去收拾英國。 英國再一次成功地將災難之水引向了**!
拿破崙和希特拉都冒險遠征到不歸路,這兩者從根本上都是由於嚴重低估了戰爭潛力。
在拿破崙看來,**是他統治歐洲的最後一道障礙,沙俄的軍事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拿破崙因為不擅長海戰而被英格蘭擊敗,但他肯定會在陸戰中擊敗亞歷山卓一世。 所以,他想先完成歐洲霸權,然後再回到英國。
希特拉進攻蘇聯的決定也是基於對勝利的信念。 希特拉得知蘇聯裝備嚴重不足,史達林的“大清洗”消滅了蘇軍一大批高階指揮官,最近的蘇芬戰爭證明了蘇軍的作戰能力是多麼令人擔憂。 希特拉甚至認為,當蘇聯軍隊遭受巨大打擊時,史達林有被人民推翻的危險。
當然,面對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拿破崙和希特拉都非常清楚,持久戰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把希望寄託在速戰速決上。 拿破崙預言他將在 5 週內拿下**;希特拉宣布在三個月內摧毀蘇聯。
然而,他們都錯了!**人家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容易**,而是會拖拽和凍結他們帶來的超一流軍隊,然後為勝利而戰。
天氣很冷,拿破崙在莫斯科被擊敗
在特拉法加戰役中戰敗後,拿破崙發布了“大命令”,開始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 沙皇亞歷山卓一世口頭承諾配合對英國的封鎖,但私下裡卻與英國做了大交易,在大線上開了乙個大洞。 而在此之前,**一直積極參與第一次。
第二、第三和第四個反法聯盟。 1807 年 7 月,法國和俄國簽署了《提爾西特和約》,* 表面上向法國屈服,但暗中繼續在法國造成混亂。 土耳其、波蘭和中歐的法俄競爭也在加劇。 拿破崙認為**是征服不列顛的後顧之憂,“不列顛必須首先征服俄國”,於是他終於下定決心去遠征**。
1812 年 5 月,拿破崙率領 570,000 名盟軍遠征俄羅斯,他們講 12 種語言,攜帶 1,300 多門大炮。 他在斯摩稜斯克、瓦盧蒂諾和維特斯克戰役中連續獲勝。 9 月 7 日,拿破崙在波羅季諾戰役中再次獲勝,但雙方都損失慘重。
9 月 16 日,拿破崙的軍隊進軍莫斯科。 然而,俄軍指揮官庫圖佐夫、巴克萊等人力不顧民意,戰略性地放棄了首都,率領殘餘部隊和大批居民與亞歷山卓一世一起撤退,清理戰場,儲存實力。 拿破崙對亞歷山卓一世簽署聯盟的預期沒有實現,但他受到了莫斯科大火的歡迎。
10 月 19 日,拿破崙撤離了被俄軍燒毀的莫斯科市。 緊接著,俄式寒潮的提前到來,徹底凍結了法軍。 由於戰線漫長,法軍補給不足,兵力分散,疾病爆發,庫圖佐夫也趁機不斷騷擾法軍。 到12月,近60萬軍隊幾乎損失殆盡。 拿破崙將法軍剩餘的3萬人交給了繆拉元帥,他帶著一些親信趕回巴黎,組建了一支軍隊,準備反擊反法同盟的大規模進攻。 沙皇俄國贏得了“無數次失敗的勝利”。
2024年,拿破崙在反法聯軍的要求下投降退位,隨後被流放到厄爾巴島。 2024年,他捲土重來建立百日王朝,但再次在滑鐵盧被擊敗並被流放。 2024年5月5日,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病逝。 2024年,他的靈柩被送回法國巴黎,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榮軍院。
重蹈覆轍,希特拉也在莫斯科市下被擊敗
2024年6月22日,希特拉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實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戰爭計畫。 德軍集結了190個師共計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萬門火炮、190**軍,分為三個集團軍,從南北兩端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很快突破了蘇軍的防線,迅速推進到蘇聯的中心。
9 月 30 日,德軍集中了 74 個師約 100 萬人,由 1,700 輛坦克和 11,000 門火炮支援,發動了莫斯科戰役。 然而,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裝備,遭遇了二戰以來的首次重大失敗。 而當德軍逼近莫斯科時,多年未見的嚴寒來得早早,氣溫驟降到零下48度。 德軍士兵穿著薄薄的夏裝瑟瑟發抖,德軍坦克被埋在厚厚的積雪中。 冰阻止了德國人,閃電戰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2024年11月,蘇軍發動了**。 2024年2月,德國在史達林格勒慘敗,開始撤退。 到2024年,希特拉已經從公眾舞台上消失了。 1945 年 4 月 30 日下午 3 點 30 分,希特拉在德國總理府的地下室開槍自殺。
毋庸置疑,拿破崙和希特拉對俄羅斯的兩次征服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 但仔細觀察,兩者之間的實質性差異也非常明顯。
拿破崙戰爭是法國大革命的延續。 它保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震撼了周邊封建國家的君主,對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和現代民族意識的覺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參加反法聯盟的歐洲君主制國家擔心法國大革命會導致本國的革命,因此他們憎恨法國,並試圖撲滅法國大革命,以恢復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
拿破崙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乙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歐洲合眾國,以法蘭西帝國為中心;它以《拿破崙法典》為法律規範,以社會契約、自然人權、自由、民主、博愛等思想為主導理念。 《拿破崙法典》通過征服法國軍隊在歐洲各國得到執行,其法律和革命思想抨擊了各國的封建制度。 拿破崙的政治理想因他的失敗而破滅,但他已經為歐盟奠定了藍圖。
與拿破崙戰爭不同,希特拉戰爭是德國復仇主義、法西斯主義和日耳曼-雅利安主義的大雜燴。 他想要建立的新歐洲是由純粹的日耳曼民族統治的歐洲;他的理想世界由金髮碧眼的雅利安人主宰。 出於這個原因,所有的猶太人都應該被消滅,蘇維埃俄羅斯等斯拉夫國家也應該被摧毀。
希特拉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對奧匈帝國的蔑視和仇恨。 他認為,多民族的奧匈帝國是德國人的恥辱,日耳曼民族應該與猶太人、斯拉夫人和布林什維克作戰,建立自己的偉大國家。 這個想法伴隨著希特拉的一生。 在《我的奮鬥》中,希特拉已經提出了臭名昭著的血統和種族理論。 在接管第三帝國之後,他對猶太人和他所憎恨的其他民族和種族的**逐漸演變成赤裸裸的清洗和**。
在羅馬帝國時期,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被羅馬人視為三個野蠻民族。 後來,日耳曼文化與希臘羅馬文化融合,成為歐洲的主導文化,而斯拉夫文化從未被納入其中。 俄國人的東正教和西歐的天主教和新教也屬於**教會內的不同教派。 自從彼得大帝(1672-1725)選擇了“西化”的路線以來,**一直把自己當成歐洲人,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也為“融入西方”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然而,廣義上的“西歐人 - 西方人”至今在文化上並不認為俄羅斯人是他們自己的人。
此外,希特拉從骨子裡憎恨社會主義蘇聯,雖然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這只是希特拉避免兩條戰線作戰的權宜之計。
由於希特拉生活在比拿破崙晚得多的時代,戰爭的意義發生了巨大變化。 因此,希特拉的戰爭動機還包括對蘇維埃俄羅斯豐富資源的渴望。 希特拉曾經說過:“廣袤的**有無窮無盡的寶藏。 德國必須控制......該地區的經濟和政治這樣德國就完全有能力在未來的各大洲作戰。 ”
除了民族認同和血緣認同問題外,國力的不斷發展和領土的不斷擴張也是西歐列強恐懼和“預防性攻擊”的重要原因。
時間過去了,今天歐洲在“法德軸心”的主導下建立了歐盟,而俄羅斯仍處於歐洲聯邦之外,英國退出了歐盟。 在拿破崙和希特拉時代,歐洲的地緣政治結構發生了多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