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用的剪刀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戰期間鐵匠手工製作的。 她珍惜生命,也珍惜自己的生命,讓那把剪刀有著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從鄉村到城市,她忘不了心愛的剪刀;從城市走到鄉下幾百里路,她把剪刀揣在懷裡,生怕摔倒在路上找不到。
從不放棄的母親,跟著父親和孩子回到太行山村的老家種地,但她沒有抱怨,哪怕有一些抱怨,她也會把它咽進肚子裡。 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母親小心翼翼地用剪刀縫製了孩子們的衣服20年。 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坐在煤油燈下縫紉和修補。 為了節省煤油,母親用自己收集的劈柴生火點燃。
母親在她不能穿的舊衣服上尋找可以使用的補丁,她必須用剪刀通過在空中打手勢來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剪刀就不會剪錯地方。 只有剪出乙個可以精確使用的補丁,她才會對自己說:“好吧。 她自己對自己說了多少句“好吧”,我們小時候都不知道。
更讓母親得意的是,乙個又乙個鄰居和村里的婦女,有熟有素的,都來找她,為家人剪新衣服。 如果她事先得到訊息,她會讓我父親磨剪刀。 而且,讓找她媽媽剪衣服的人讚不絕口的是,只要媽媽見過那些人,就不用來找她用尺子丈量自己,她知道多大的衣服適合對方穿,她敢用白石灰當畫筆在布上畫幾遍, 用剪刀剪,然後讓對方拿回去縫新衣服。她獨特的裁剪衣技藝是在新鄉製衣廠學到的。 她將自己的手藝視為幫助他人的精神財富。 只要來找她的人開心地來,開心地離開,她就心滿意足了。
2024年11月13日,我們從老家搬到新鄉市時,母親臨走前還把舊剪刀放在針線包裡,不讓我拿。 也許,我害怕自己會粗心大意,失去她。
母親拿著舊剪刀回到新鄉,小心翼翼地給兩個孫子剪好後,縫製了保暖的嬰兒衣服、褲子和小被褥。 母親的愛離不開舊剪刀,她把它們放在新買的縫紉機的抽屜裡。 雖然父親在北京給她買了一把“王麻子”名牌剪刀,但她還是習慣了用手工打的剪刀。 可是,不知什麼時候鄰居借了我媽的舊剪刀,沒有還,只好用“王麻子”剪刀。 而且,媽媽經常提到我們面前那把心愛的舊剪刀。
有趣的是,這位母親在新鄉區工商局樓上用舊剪刀為幾個鄰居的孫子剪了嬰兒的衣服和褲子,讓鄰居們喜出不已。 尤其是媽媽為鄰居孫子們做的虎頭娃娃鞋,讓孩子們非常開心。 當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喊著“你好,郭奶奶”時,媽媽更是為自己得意。 (郭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