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同理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關注上,還體現在創造乙個共存共生的環境。 批判能力是德與理性的結合,自我建構能力是代表教師發展水平和程度的能力。 凱達雄辯認為,這是教師需要具備的三種基本能力。 從知到行,需要不斷修習習,不斷修行。
教師的 3 項基本能力
- 同理心、判斷力和自我建構能力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已成為當下教師的共識。 如何對“學生發展”進行深入的概念分析和清晰的描述,是乙個需要研究的關鍵問題,其結果不僅會深刻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
學生的發展取決於特定的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進入學校是他或她社會化過程的開始。
目前教師遇到的三大問題是什麼:教師的專業表現與實際的專業要求有什麼區別?
然而,學校並不是整個真實的社會環境,而更多的是乙個提供模擬體驗的學習習環境,在這種有條件的環境中,幫助學生學習習建立一種不同於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係。
學生在學校遇到的第乙個基本的人際交往是師生關係,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社會關係。
感受師生關係,在這種關係中的基本判斷和基本溝通能力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習的重要內容。 因此,學校教師需要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作為自己重要的職業責任和使命。
凱達口才認為,教師需要具備三種可以培養的基本能力:共情能力、批判性判斷能力、自我建構能力。
移情
同理心更多地體現在師生關係中,而師生關係則更多地體現在擁有和執行同理心的能力上。
同理心是教師的職業能力,它涉及教師能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關注和理解學生的行為,並能對此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解釋。
作為一種專業能力,它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能力一一培養,包括洞察力、理解力、解讀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而這眾多領域的能力最終都會形成同理心的基本支撐。
教師不僅要學會感知學生的表現和情緒,還要有準確的方法和路徑進行解釋和分析,能夠理解學生的存在狀態。
共情最終體現在師生關係的表現上,師生關係本質上是教師教育能力過程的水平表現,屬於師生關係意義上的本體論知識。
把同理心作為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傳統教育觀念的知識本體向學生本體發展的逐步轉變。
在知識本體的教育環境中,師生關係的價值基礎是“知識目標的實現”和“得分值”,教師的具體職責是“學習教材知識”和“學習教學知識”,教師不需要研究學生與知識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係, 他們也不需要研究學生認知的結構性差異,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習主體的價值。
在這種價值取向下,教師關注學生知識習的成就程度,缺乏基於有效分析的深入關懷、理解和幫助,向學生展示的問題歸因於“學習習態度”、“培養量”、“努力”等“標準化診斷”。
因此,需要轉移教師的注意力,不僅要注意,而且要建立共存共生的環境,從而逐步形成共情的基礎,實現教育關係從知識本體向學生本體的轉變。
李振熙: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算是“好教育”?- 一段良好的關係應該至少有五個特徵。
李喜貴:教育學首先是關係教育,教育不僅在校園,而且在任何地方。
洞察力
批判能力是基於邏輯進行獨立分析和理性判斷的能力,是一種極其重要和核心的職業能力。
長期以來,應試導向的教育模式,讓很多學校課堂變成了考試訓練場,很多教師失去了對專業標準的基本認識和對教育價值的基本判斷。
其中乙個擔憂是,一些教師對專業標準的理解存在嚴重偏見,許多課堂追求一種形式的改變,而忽視了學生思維形成的真實過程。
教師成為標準答案的持有者和發布者,學生的學習習演變為“做得更快,做對”的競爭性培訓。
這樣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成為習尋求標準答案來解決任何疑惑或問題。
從試題培訓到生活實踐,他們不會質疑標準答案是否合理,而是擔心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與“標準”不同會發生什麼,這也是今天很多人盲目跟風、以“別人的標準”為榜樣的本質根源。
事實上,這些現象在教師中往往比在學生中更明顯。
思維的弱化不僅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喪失了一種社會存在能力,包括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個體實踐能力。
因此,有效課堂的本質變化始於教師,教師需要具備在學生面前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邏輯思維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找到準確思維的出發點,建立科學的思維路徑和方法,樹立確證與證偽的思想,學會正確依賴資料,找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方法,有了基礎、有秩序、有結構、有系統,逐步構建了一條路思維, 這是辨別力的表現,也是教育理性的表現,理性所表現的規範和公平,對邏輯性和規律性思維過程的堅持,應該是美德的基本範疇。
美德與理性的結合是批判性思維的實際應用。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教育的首要目標始終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具體的知識。
徐錫良:獨立思考是乙個人的靈魂,良好的教育能使人學會獨立思考。
自我建設
自我建構是代表教師發展水平和程度的能力。
教師教育的本質是教師的自我成長和發展。 這種增長和發展可能有幾個方面:
1.教學專業包括學科專業化它是學科知識的範疇,包括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結構、內容和方法
2.這是乙個教學職業這是一項實踐研究,研究習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的成長如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支援習的成長
3.是教師學習、發展自己的職業包括教師成長規律研究、教師階段任務和目標設定、教師素質提公升等。
基於這些認識,教師教育形成了關於教師成長的各種研究內容,包括培訓課程的設計、促進教師成長的平台設計等。
其實,這些對教師職業的理解,還需要增加一些一致性和共性,或者說,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理解教師職業的內容,比如教師是什麼樣的職業,教師的職業標準有哪些特殊性等等。
教師職業不同於其他專業技術領域,以醫學為例,雖然兩者在臨床實踐上有共同之處,但在醫生面對的病例中卻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認同性,雖然存在無數的外部變數,但人體的生理結構是乙個相對穩定的閾值系統, 並且其生理指標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幫助患者控制變數,達到標準是醫生的職業責任。
老師是不同的,他們每天面對的個體都在悄然變化,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沒有社會成長的標準指標。
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同乙個體的差異,除了對主體性的定義不變外,與人格和心理傾向以及認知能力傾向相關的其他方面一直在變化,不僅對學生,而且對教師也是如此。
因此,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的真正結果是與學生共同成長。 除了國家層面的支援和幫助外,這種增長的實現更多取決於教師的自我發展。
從進入專業,到適應專業標準,再到超越標準,這就是教師職業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何發展,這是一條自我建構的成長之路。
以上三種能力被認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基礎,教師如何培養能力不是簡單的技術標準化過程,而是需要對師生關係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如何建立濕潤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現代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平等,平等是一種建立在個體無差別存在基礎上的存在性平等,是本質上對人類價值一致性的承認。
誠然,在現代,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會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但這並不完全是由於職業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認可和接受。
其核心涉及人類的基本價值,包括獨立、公正、善行、理性等多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責任和權利的規範,以及其必然的秩序體現。
例如,教師的獨立人格會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建立,教師的理性能力會使學生更容易尋求邏輯方法和循證結論,教師的公共人格會使學生更容易建立和追求規範性標準。
因此,現代教育的核心載體是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是一種相互感知存在的依賴關係。
嚴格來說,師生關係一旦建立起來,就是一種永久的社會關係,甚至超過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契約關係。
雖然現在的教師觀念更多是從專業角度來規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專業角度來設定自己的標準和資格,世界各國對教師標準都有明確的要求,但教師由於有相關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標準,特別是有一定的道德力量,所以沒有一定的規範力, 而更多時候,是一種不同於其他領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信任,為當代師生關係賦予了新的秩序和規範。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老師們的三大基本能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