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元“突圍”的關鍵,還有中芯國際以外的中國企業紛紛湧現,產業公升級
華為海思是全球領先的晶元設計公司,能夠設計出中國最強的手機晶元,但受美國制裁的限制,原龍頭企業華為海思在沒有晶元代工廠的情況下,被迫停產。
華為海思無法生產手機晶元,主要原因是只有台積電和三星是最大的先進製程代工廠,現在他們都宣布量產3nm晶元,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也在努力追趕,但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目前,中國企業有能力增加14nm工藝晶元的量產,但這種工藝水平對於手機晶元來說顯然是不夠的,低端手機幾乎無法使用,高階手機肯定不好。
因此,攻克國產平板電腦的難題,關鍵是要尋求突破,掌握先進技術。 對此,中芯國際陸續取得突破,成立20多年來,中芯國際掌握了28nm、14nm等成熟工藝的量產技術。
如今,中芯國際繼續擴大其成熟的工藝設施,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有四家28奈米工廠在建,總投資達1700億美元,建成投產後將擁有更大的產能。
鑑於中芯國際技術和產能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對中芯國際寄予厚望,希望中芯國際在提高積體電路自產率的同時,推動國家積體電路產業鏈的發展,掌握更先進的技術。
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未來才會不受美國制裁的影響,真正的主動權才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事實上,中國在晶圓領域進步的關鍵在於,除了中芯國際之外,還有另一家中國企業。
日前,有外媒發表報道提到,掌握了較早晶元技術的華鴻半導體為中國晶元帶來了新的希望,外媒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為自己找到了出路。
華 Hong 可能不像中芯國際那樣出名,但該公司和中芯國際一樣,實際上總部設在上海。
業務方面,華鴻半導體掌握了8英吋晶圓積體電路生產線,專注於晶圓製造,目前是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之一,到2024年營收10億美元。
雖然規模上沒有中芯國際那麼大,但華鴻半導體其實成立得更早,成立於2024年,在上海、無錫等地共有四家晶圓廠。
這也是為什麼這家老牌晶元科技公司現在被外媒視為中國晶元突破的關鍵,因為新能源汽車、物聯網和5G通訊的興起。
隨著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對成熟工藝晶元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與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需要使用先進的工藝晶元才能實現更好的效能和能效不同,新能源汽車等產品不需要先進的技術,成熟的工藝可以滿足效能和計算需求。
關鍵是成熟的晶圓還可以節約成本,因此隨著新能源汽車等大型產業的擴張,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企業紛紛抓住新機遇,被外媒視為中國晶圓突破的關鍵。
半導體產業正迎來百年巨變,條條大路通羅馬,晶元產業尚未掌握先進技術。
中芯國際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成熟但規模大的工藝領域也能發揮相應的產業價值,只要我們堅持打好基礎,未來中國晶元企業就會多元化。
例如,華為此前已經展示了堆疊晶元的專利,該專利可以通過晶元的堆疊組合,使晶元實現更強的效能,並彌補工藝的不足。
總的來說,只要中國企業繼續在半導體領域打好基礎,未來就有可能等待機會,在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開發,推出晶元,這也是非常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