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欣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他曾經教過乙個叫盧浩然的學生。 陸浩然的成績一般,但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從習小到大,請了無數名師補他,還舉報他去上各種興趣班。
陸浩然的父母都是大公司的高管,忙得很少回家。 孩子們都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 有一次,陸浩然在數學考試中考出了90多分,奶奶高興地把這個好訊息匯報給了父母。
結果第二天,陸浩然就收到了父親的責罵,大意是“我也為這個成就感到高興?奶奶是不是太習慣你了!之後,陸浩然每次參加考試,就算父母忙,也要督促他補作業。
我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話。 因為我發現,現在很多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缺錢,而是對孩子的缺乏照顧,而是父母對孩子的缺乏照顧,只是他們完全無知和不知情。
他們認為報名參加孩子的習課程,購買美味的食物和樂趣是“關懷”。 其實只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並沒有執著於孩子內心的慾望。
我的小張宇就是這樣乙個典型的例子。 他的父母平時超級忙,基本上都是靠阿姨把他拉起來。 但每逢節假日,家長都會提前打電話問他想要什麼禮物。
小時候,張宇比較單純,會說自己想要變形金剛之類的玩具。 父母將購買最昂貴和最新的型號。 但他玩完後又把它扔到了一邊。
後來,張宇長大了,他的要求越來越高:他想要最新的iPhone,一本高階的遊戲書,還有店裡最貴的運動鞋。 他的父母會不打折地為他買下它。
但這些東西對張宇來說就像泡泡一樣,買來的時候很新鮮,很快就被丟棄了。 因為真正能給他帶來快樂的,是父母關愛的缺失。
有的家長不僅工作繁忙,身材走樣,還長期外出工作。 孩子的成長,全都留給奶奶或奶奶了。
我還教過乙個學生,林思遠,她小時候和祖母住在一起。 我的父母出差了,一年四季都回來過年。
父母每次回家,都乾脆問林思遠“想要什麼禮物”。 然後趕快賺更多。
每次林思遠求他們留下來陪她,她總是得不到回應。 小女孩後來變得格外冷漠,彷彿刻意克制自己不去思念父母。
有一次她對我說:“老師,我不缺衣服和玩具,我不需要有人陪我做作業,聽我的想法。 他們不在乎這個。
當我看到這些案例時,我覺得這個家庭的悲傷不再是經濟上的困難。 相反,許多家庭現在物質富裕,但由於缺乏精神關懷,他們變得虛假和空虛。
事實上,關懷不應該只停留在物質層面。 它應該反映在時間和精力上,並通過傾聽和溝通來改進。 這才是滋養孩子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方法。
否則,乙個家庭再富裕,也經不起這種缺乏溫暖。 那種空虛和孤獨,將永遠成為孩子心中的傷口。
所以,我覺得不管你有多忙,作為父母,你一定要學會照顧你的孩子。 因為親情不僅要止步於物質上的互惠,更要傳遞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