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教育界一直在研究如何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以落實“雙減”政策。 然而,調查資料顯示,只有 30% 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學業負擔減輕了,265%的人對“雙減”政策不滿,主要原因是評價方法沒有改變,減負只是一句空話,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為了彌補政策的不足,出台了“52”課後服務,作為“雙減”的補充措施。 但是,這項服務實際上是如何工作的?為什麼有 609%的人想取消課後服務呢?在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52”課後服務的背景和目的。
52 “課後服務”是對政策的補充,旨在讓學生在校園內繼續學習、習和發展。 每週一至周五,學生在學校提供的場地進行兩個小時的課後活動,主要是課外社團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全面發展。 然而,課後服務的現實往往偏離了最初的目的。 在許多學校,缺乏足夠的空間和教師,導致課後服務失敗。 因此,最初為減輕學生負擔而設立的服務已成為輔導作業甚至教授新課程的地方。 這與實施“雙減”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
學生、家長和老師對課後服務不滿意並非沒有道理。 在調查中,767%的家長自願參加課後服務,在收到的反饋中,不少家長提到學校的課後服務課程不規律,有時還有新課、作業或考試,這讓孩子感到壓力更大。 此外,學校缺乏多樣化的服務選擇,主要基於家庭作業援助和兒童保育,只有 183%的人提到了課後服務和寫作輔導。 這說明學校對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不夠重視。
同時,課後服務也給家長帶來了一些不便。 學生提前放學,使得家長的通勤時間與接送孩子的時間相衝突。 有些學校收取課後服務費,家長必須支付額外費用。 這讓一些家庭感到不滿,認為課後服務已經變質。 事實上,學生非但沒有減少學生的工作量,反而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學校習上,這與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領域一直存在校內課堂和校外培訓的“雙軌制”,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增加了家庭教育的經濟壓力。 然而,這種內捲化現象並非不可避免。 如果所有學生都補課,進入重點高中的機會不會增加,但只會讓家庭教育的成本變得巨大。 因此,實施“雙減”政策的初衷,是為了讓教育回歸校園,減輕家庭教育的經濟壓力。
但是,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我們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方面,目前的教育體制改革還不完善,考試制度、晉公升制度、考核制度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使得教師和學生在現有制度下難以改變。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大學或技術學校畢業後能有乙份穩定的工作並養家餬口,你就不必上大學,這也將減輕學生的負擔。 因此,要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就必須在教育領域進行頂層制度改革。
面對惡化的課後服務,我們需要認識到,學生負擔沉重的根源不在教育領域,而是在社會。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展曾表示,不進行機構改革,讓師生承擔減負責任是不現實的。 實施減負的核心是改革考試制度、錄取制度、評價制度,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緩解學生選擇壓力。
此外,在李振喜進行的調查中,有609%的人希望取消課後服務。 這也是對當前課後服務問題的呼籲。 當課後服務與初衷背道而馳時,非但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增加了學生習的壓力,人們自然要取消這樣的服務。 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教育領域問題的擔憂和不滿,以及對“雙減”政策實施的疑慮。
總的來說,目前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問題不是由教育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社會和制度壓力造成的。 要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就必須從根本上改革教育體制,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讓學生在各個領域有更多的選擇。 同時,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要注重課後服務的質量和多樣化,既要滿足學生興趣的發展,又要減輕家長和老師的工作量。 只有這樣,教育才能返校,減少家庭教育費用,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