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璀璨如銀河,豐富的文物資源是千年文明的見證。 文物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隱藏在背後的傳奇故事牽動著人們的心弦。 近日,《國寶的興衰》讀者見面會在北京書館舉行,特約作者高小龍講述了國寶流通的曲折,帶領讀者認清國寶,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國寶是文物中最具代表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有形文化遺產。 如被譽為近代古文獻“四大發現”之一的《居言漢鑑》,對研究漢代文獻檔案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北京古天文台始建於明正七年(2024年),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天文台,擁有清代雄偉精美的天文觀測儀器“中國第一幅畫”《清明節濱江風光》,再現了12世紀北宋鼎盛時期的京城汴京的生活......
歷史遺跡儲存至今,歷經滄桑和災難。 近代以來,許多文物在海外失傳,這是中華文明的消亡。 清明上河圖曾五次進出北京故宮,北京古天文台的觀測儀器在八國聯軍入侵期間被掠奪一空。 2024年,英法軍隊燒毀圓明園,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在海外丟失。 2024年12月,經過百餘年的漂泊,圓明園的馬頭銅像回歸,意義重大。 《國寶風雨飄搖》中介紹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是乙個曲折的過程,而這些流傳的歷史,是其文化內涵的一部分,不容忽視。 歷史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文物的發掘、修復和保護是一門嚴肅的研究。 《國寶的興衰》除了講述國寶背後的傳奇故事,還記錄了文博工作者保護國寶、傳承中華文化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文博工作者付出智慧和汗水堅守使命。 例如,在《文物保護傳承烈士王先生》一書中,記載了王先生對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史和出土絲織物保護的貢獻:“通過對文物的分析和工藝的修復,他用文字、插圖和標本,展示了古代工匠口口相傳的工藝的'秘密', 並通過科學實驗加以確認和改進,使其成為全人類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高曉龍先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30餘年,在談及《國寶風風雨》創作的由來時,高先生表示希望通過展示文物背後的傳奇故事,讓大家了解國寶, 然後更加珍惜國寶,熱愛中華文明。看完之後,可以參觀書中提到的廢墟和博物館,近距離看清國寶的真面目。
書籍詳情。
作者:高曉龍。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55547
價格:78元。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