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越南的反擊是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我軍西線由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德志指揮,東線由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 不過,對這兩位老將的評價,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楊德志雖然因病退到後方休養,但實際指揮作戰並沒有持續多久,張公修接過了指揮權徐世友將軍全程參與,貢獻應該更加突出。
不過,軍界對楊德志的評價比較正面,一些領導人批評許世友的戰術,許多好戰的將領也對東線戰局表示不滿。 這讓許世友一度鬱悶,甚至主動向鄧“申請處罰”。 那麼鄧是如何回應的呢?反擊前,根據許世友的部署,我軍計畫依靠規模和火力優勢,對越軍進行“推”。 儘管國內局勢一度不穩定,軍隊裝備發展停滯不前,但解放軍的整體實力仍高於越軍。
許世友的構想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敵人戰術,他提出,全線進攻、同前進有一定的道理。 考慮到部隊實際情況的變化,徐世友認為,這種打法可以提高效率,減少實際情況。 但是,上級堅決主張穿插圍剿,採取戰略性迂迴方式。 這恰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多年來的法寶,延續了以往的作戰思維,與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戰術有相似之處。 許世友本人並不十分同意,但他執行了上級的決定。
最終,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東線推進得更慢,比西線大得多,這成為徐世友受到批評最多的原因。 尤其是高坪之戰,表現更不盡如人意。 此外,還有下級指揮員舉報許世友的“指揮風格問題”。 比如,在戰前動員時,許世友規定“退戰者被殺,怕敵者殺,耽誤戰士者殺,不聽命令者殺”。
名單不勝列舉,雖然蘊含著開國元勳將軍的精神,但似乎有些粗暴,引起了一些有教養的官兵的抵制。 解放軍當時招募人數如此之多,以至於人們認為以相對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指揮是不合適的,儘管對這種說法有不同的看法。 輪戰期間,一些大軍區的領導紛紛找到許世友,希望讓軍區部隊上前線,獲得立功立功、適應現代戰爭的機會。 徐世友不認為這與**的既定策略相矛盾,因此大部分請求都得到了批准。
但結果是,有的部隊到達前線後缺乏克制,在不熟悉敵戰術的情況下損失慘重,甚至一下子損失了幾個營的兵馬。 這也被認為是許世友的責任,因為他沒有控制好戰爭的程度,導致新部隊陷入泥潭,在國內外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在對越南的反擊結束後的官方評估中,對許世友、楊德志等高階指揮官的表現基本肯定,沒有提出批評。
當鄧公得知許世友要求懲罰時,他只是笑著說:許世友的命令沒有問題,何必為懲罰而煩惱?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對前線指揮員的評價,最終取決於戰爭目的是否已經實現,而不是具體細節。 對越南的反擊震懾了外敵,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良好的環境,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也使大批部隊能夠進行輪換作戰,增強戰鬥力和經驗。 至於細節的好壞,並不是評價許世友指揮水平和表現的關鍵因素。
鄧抓住了問題的核心,自然不可能懲罰帶兵取勝的徐世友將軍。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那是70年代末,幾年前許世友為國家和軍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懲罰乙個既為國家有功又為軍功的老將。 不過,許世友的處分請求並非無稽之談,他確實對戰鬥的程序不滿,並評論說“他殺死了1000名敵人,自己也傷害了800名敵人”。 這真實地反映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