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愛好者經常在運動一定強度或一定時間後會出現肌肉痠痛,很多人往往把這種痠痛看作是運動效果的反映,那麼這種觀點正確嗎?
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痠痛被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 它是由於運動對肌肉的某種刺激,促進了人體肌肉的適應性變化,從而達到訓練的效果。
1.但肌肉痠痛並不是訓練效果的唯一指標
1.身體的能量系統將食物的能量分解成身體可以利用的能量,最終提供肌肉收縮所必需的ATP。 然而,肌肉中儲存的ATP很少,因此磷酸鹽、乳酸和有氧系統必須協同工作才能持續支援能量。
2.在一定強度的運動中,不僅有一種能量系統在起作用,例如:例如,一組12-15RM的重量訓練,當第6-10次划水時肌肉開始燃燒,這是因為磷酸鹽系統不足以支撐它,所以乳酸系統開始跳出來幫助產生能量。
2.監測乳酸系統的能量供應是乙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1.當連續高強度運動超過40秒時,身體會開始感覺到明顯的變化,比如400公尺的衝刺或40-50的連續阻力訓練都會產生這種感覺,在開始的時候感覺動作並不困難,但當磷酸系統耗盡時,乳酸系統就會提供能量做功。
2.乳酸系統利用肌肉和肝臟中的肝醣作為能量**,成為肌肉收縮的能量。 由於該系統在無氧環境中分解糖,因此會產生乳酸。
3、經過一段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後,會出現乳酸堆積的現象,身體會逐漸疲勞,如果運動強度不夠,就不會出現。 如果只有有氧資料,無氧資料為0,或者不涉及乳酸系統,那麼可以說是健身效果不達標,即使肌肉痠痛或疲憊,也不代表你的健身效果好。
第三,因此,單純通過肌肉痠痛來判斷運動效果並不全面,常用的運動方法可以採用以下方法來判斷運動效果:
1.在有氧運動中,如跑步、游泳等)。心率作為評估運動強度的指標。 它應該盡可能具有中等強度或更高強度。 也就是說,超過最大心率的 60%。
2.在力量訓練中,有可能通過肌肉是否有緊繃感和飽滿感對鍛鍊效果的主觀感知。
3.您還可以通過智慧型手錶中的乳酸閾值區、無氧耐力區、無氧動作區的資料來判斷健身效果是否達標。
但是,並不是說運動強度越高越好,一般最好在休息24小時後完全消失。 如果第二天仍然感到疲倦,應適當減少訓練量。
人人享有健康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