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安12月6日電 (記者王一凡、通訊員肖振華、左雲峰)近日,一場“歡慶元旦,喜迎新春”冀州窯龍窯燒柴活動在江西省冀州窯景區遺址公園開幕。
冀州窯是中國古代非常負盛名的綜合性民窯,始建於唐末,興盛於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唐末至宋元時期共有24處古窯遺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窯遺址之一。
跨越千年,冀州窯經歷了怎樣的歷史?今天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蝴蝶?
位於贛江中游西岸,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鎮。 正是陶瓷的繁榮,造就了古鎮的繁榮。
江西薊州窯景區遺址公園航拍(肖晨攝)。
這片由贛江與合水匯合而成的平坦地帶,幾千年前被稱為“東昌”。 東昌自建縣以來,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歷經三國、二晉、南北朝。 公元631年,東昌縣併入廬陵縣。
歷經432年,東昌並沒有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發展成為長江南岸的一座重鎮——陶瓷永和鎮。 發展到宋代時,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一起被稱為“世界三鎮”。
時光倒流到五朝時期,當地人邊耕邊做陶器,逐漸窯爐興起,北方大批窯工南遷,到了宋景德年間,成立了城鎮,成立了專門的陶瓷管理機構。
明代的《東昌編年史》記載了兩宋時期的盛況:“海為玉清寧時,有千人居住,百姓興旺,船車分明。 在冀州窯博物館內,有宋代永和鎮街巷的修復模型。
圖案繪製在工匠的陶瓷上(攝影:Xiao Chen)。
宋元時期,這裡是一座“三城六街七十二花巷”的繁華小鎮,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藝匠人取長補短,“永和窯”日漸壯大,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型民窯——冀州窯。
陶瓷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民窯之一,它沒有官窯景德鎮的名氣,但在宋元時期也閃耀著600多年的光芒。 以黑釉為主,以剪紙貼花、木葉紋、窯變等裝飾藝術為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皿,當黑釉葉貼,即俗稱“木葉天目杯”,這是南宋冀州窯獨一無二的傑作。
說到木葉天牧,就得從一片葉子說起。
傳說1000多年前,一位陶藝家在燒製黑色釉面杯時,一片落葉掉入其中,陶藝家沒有意識到,在黑光閃閃的茶杯中,滾燙的葉子變成了灼熱的“金葉”。 這一無意的舉動,讓當地的陶藝家們產生了無盡的遐想。 從此,木葉天母燈應運而生。
南宋詩人陳有義有一首詩:“柏樹釋法,桑葉能傳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飄飄的桑葉成為製瓷的首選。
這麼普通的桑葉,怎麼能貼進瓷碗裡,成為《涅槃》裡的絕世寶物呢?
木葉天武戰(央視小陳攝)。
首先,桑葉符合瓷器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其次,桑葉也可以“禪”。 取一塊葉脈清晰、葉形肥大的天然桑葉,洗淨貼上在茶杯的瓷坯中,再放入窯中塗上一層透明釉,經過1200多度的高溫燒製後,葉灰脫落,神奇的是那美麗的質感, 形狀和脈狀在紅茶杯上永遠完好無損。
燈的中間葉子要麼展開伸展,要麼身體捲曲,要麼一片葉子水平躺在燈的腹部,或者一片葉子不止一片葉子爬上燈口,在深壁上閃爍。 當時,茶葉被注入,在光線的折射下,葉子彷彿漂浮在水中,如果它們沉著漂浮著,寫下了“一片葉子像水一樣漂浮在天空中”的禪意,令人驚嘆。
除了永恆的絕唱——“牧野天目杯”,青花釉瓷、青釉雕瓷枕、剪紙貼花瓷、兔昊鍋等器皿,也是冀州窯工智慧的結晶。 在冀州窯博物館內,一幅幅北宋紅綠相間的釉上印花紋和一尊北宋至上的蓮花佛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北宋紅綠釉印花紋採用了北窯印花的裝飾手法,並伴有罕見的窯變素胎坐在蓮花佛像上,胴體表面無上釉,千年無開裂跡象。 這些都體現了當時冀州窯精湛的製瓷技術。
一窯生,一窯死”。 這些傑作從古窯遺址中走出來,進入了乙個新時代。
在冀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點綴著24座古窯,占地8萬多立方公尺,容積72多萬立方公尺。 其中,毛安嶺龍窯遺址是最震撼、最集中、最壯觀的,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廣泛、儲存最完好的龍窯遺址之一。 其發掘為陶瓷工人研究我國南方窯爐發展規模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些聳立在道路兩旁的小山丘看似不起眼,卻在中國陶瓷窯爐的熊熊烈火中點亮,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
人文背景韻,積聚濃濃的流光。
永和鎮因水而興,因火而興。 經濟發展必然會促進文化發展。 古書中有一句話:“說吉安的繁華,就集中在廬陵。 說到廬陵的繁華,就在永和。 由此可見,雍和當時在廬陵地區有著非凡的地位。
人文,它培養了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活字印刷實踐者周必達吸引了蘇東坡、楊萬里、溫天祥、胡泉、黃廷堅等文化巨擘。 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望向河對岸,留下了“永和在河左”的記錄。
此外,還湧現出一大批舒翁、舒嬌等優秀瓷器大師。 舒翁父女倆,創造了堪比傳說中的“哥哥窯”的器皿。
陶藝家將陶瓷放在層壓板上(攝影:Xiao Chen)。
這些文人瓷匠,深深地植入了當地人的記憶中,成為集體意識的驕傲。
從地理上看,古東昌有亭台樓閣、祠堂塔等名勝古蹟多達40處,最負盛名的有本覺寺塔、鳳崗景社、丞相讀書臺、東坡井、錢池等“東昌十五景”。
說到本閣寺寶塔。 據傳,該塔是一座日夜被紅窯大火吸引的“飛塔”。 其實,它建於唐開元時期,是一座三面九層36公尺的寶塔,歷經三次天災卻矗立在龍窯旁,等待千年。 北宋作家蘇軾和南宋民族英雄溫天祥都登上了它,並寫詩表達他們的懷舊之情。
與文人學者不解之緣的還有“青都觀”。 這也是“東昌十五景”之一。 蘇東坡親自為這座建於南唐的千年觀寫了碑匾,黃廷堅為之留下了一首詩。 時至今日,歷經風雨,香火歷久彌新。
回想一下冀州姚皮坊大街巷的三城七十二花街。 100 英呎高的樓層上有數千家華麗的商店和 10,000 多個家庭的盛大盛會。 或許,一條“宋街”仍能窺探到昔日的繁華。
這條1800公尺長的古色古香的步行街兩旁林立著38棟仿宋代民居風格的甘中民居,在這裡不僅可以買到各種精美的瓷器,還可以品嚐到永和的當地特產。 在重大節日中,有油紙傘製作、剪紙、吹糖果、糖畫等非物質文化展示。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了濃厚的氣息。
冀州窯因窯火而生不息。 並通過贛江,“最好的水運”裝置,走向世界。 丹沙渡碼頭是昔日冀州窯陶瓷的集散地,因為船舶的靠泊和擺渡,成為冀州窯走向海上絲綢之路乃至世界的起點。
今天的冀州窯已經走過了1200多年的歷史。 2024年,薊州窯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4年,其陶瓷燒製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成功打造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在景區內,還可以體驗茶、香、插花、繪畫等“宋代四大典”。
如今,在吉安市、吉安縣的大力推動下,冀州窯景區的“仿古”牌與井岡山的紅色品牌相互呼應,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新態勢。 通過多元化經營主體的引入和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讓古窯綻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
7月16日,吉安縣“樂在廬陵,樂一夏”夏季文旅消費季在冀州窯景區遺址公園盛大開幕。 冀州窯首屆電子音樂潑水季、薊州窯第五屆龍窯燒柴窯活動、夏夜燈光秀等系列文旅活動啟動,持續至8月底。 今年1月至10月,共接待遊客77人次45萬人次。
2024年底,冀州瑤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建立正式啟動。 人們悄悄發現,今天的薊州窯更好玩。 民俗表演、古雨詩會、街舞比賽、陶藝比賽、......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點綴著四季的冀州窯。
人們是快樂和幸福的。 走在冀州窯千年古道上,吹著無處不在的陶器遺物風。 前世,顧東昌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今生,冀州窯必將創造光明的未來。
更多精彩資訊,請參考應用市場**“中央無線網”客戶端。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舉報**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以通過中央電視台的“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進行線上投訴。 版權宣告:本文版權歸中央廣播網所有,不得擅自使用**。 請聯絡: cnrbanquan@cnr我們將對不尊重原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