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上網時,我看到下面這段話:
看完之後,我的反應是:這是什麼廢話?你想表達什麼?
就在我質疑自己的語言閱讀能力時,我看了一眼評論區網友的評論:
當我看到每個人都說他們看不懂時,我鬆了一口氣......
不過,也有幾位網友解讀了上面的一段話:
嗯......聽起來有點道理。
但是,當我再讀一遍那段話時,我仍然覺得因果很不順暢,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種被二僧迷惑的感覺,不禁讓人想起了高中時做中文閱讀理解的經歷。
讀完一篇文章後,學生被迫回答“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個?“文章開頭的那句話的目的是什麼?中間的那句話是做什麼的?最後一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這很煩人......比如某年,浙江高考語文閱讀題:
要求考生回答:在作文的最後,為什麼魚的眼睛裡有一種奇怪的光?
沈靜病了......這是科幻小說嗎?
根據上一篇文章,這條魚已經做成了魚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可能看到死魚眼中的“怪光”。
所以,正常人根本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考試結束後,有網友找到寫這篇**的作者,問他:魚眼裡的異光是什麼?
原來作者也不明白。
所以,寫題的人最有信心,認為自己正確理解了原作者的意圖,甚至把它當成了高考題
很可能作者只是調皮了一會兒才留下這樣的結局,所以讀者絞盡腦汁去思考是沒有意義的。
過去,為了應付考試,我不得不面對一些神秘的作者和晦澀難懂的文章,強行解釋其中的文字,使其變得理性。
現在想想,我真的習慣了......
如果乙個智力正常的人讀了乙個故事或**,讀了兩三遍仍然無法理解它的核心含義,那麼這不是讀者的問題,而是作者的問題。
作者要麼不夠好,要麼在捉弄讀者......
否則?筆沒油了還是鍵盤壞了?很難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嗎?
作者可以留出適當的空白,給讀者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空間,也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
但你不能跨越太多,對吧?作者的想法在腦海中經歷了無數次曲折,結果最後只寫了一兩句話,然後讓讀者用這些內容來揣摩你心中的曲折
不要太過欺騙別人......
所以,以後遇到那種看不懂的文學作品,看不懂就忘了,那是作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