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習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前往廬山休養生息,處理軍事政治事務。 當時的國民黨第十軍總司令劉建旭前去拜訪他,隨口問蔣介石:“一百年後,誰能接替你的位置? 這個敏感的問題並沒有引起蔣介石的不滿,反而讓他深思,最後回答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可以代替我,其中乙個已經被我殺了。 很明顯,蔣介石所指的兩個人中,有乙個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
另一位是鄧,他為中華民族的革命事業奮鬥了一輩子,也是蔣介石手中留下的人之一。 鄧燕達,2024年3月1日出生於廣東省惠陽縣永湖鄉陸教村。 雖然祖先世代務農,但鄧燕達的父親鄧景仁在光緒年間就被招收到秀才。 鄧靖仁雖然在封建王朝時期只是乙個人才,但他的思想非常進步,積極接觸西方文化,並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學校。 他給自己的次子取名“鄧燕達”,這個詞是“生命選擇”,取自赫胥黎的《天演論》,在“天擇,適者生存”的進步觀中。
鄧燕達出生於甲午戰爭之後,帝國主義的炮聲至今仍迴盪在這片寂寞的土地上,與晚清的中華民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鄧靖仁深知讀書學習習的重要性,所以一到了上學的年齡,就把鄧燕達送到了祿教小學。 鄧彥達聰明勤奮,成績優異,不負父親的期望。 所以,鄧靖仁去淡水崇雅學校任教的時候,也把鄧燕達帶了過來。 淡水離香港很近,文化氛圍比較發達和先進,街邊書攤上散播著進步的思想刊物,這對來自農村的鄧來說非常珍貴,常常讓他流連忘返。 廣東是革命的發源地。
當時,孫中山已經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孫中山在策劃潮州起義時,派人到惠州發動“七女湖起義”。 叛軍搶劫了清軍的**,殺死了幾名清軍士兵,並占領了一些村莊。 鄧彥達從小就目睹了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王朝的壓迫,在父親鄧敬仁和革命父親鄧中原的影響下,立志學習習軍事,為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
2024年,14歲的鄧被廣東陸軍小學四期考入,雖然是班上年齡最小的,但他在軍事和經濟史子集上的成就和能力是最好的。 在這所傳統的軍校內,已經有一些革命的進步力量,鄧燕達在鄧的推薦下,秘密加入了同盟。 通過與同盟成員的交流和習,鄧的革命覺悟和覺悟進一步深化,也堅定了自己的革命人生觀。
聯盟需要與當地組織聯絡,但清朝對此非常警惕,所有進出軍事機構的人員都必須受到嚴密的審訊和搜查。 聰明而短小精的鄧被派去當交通官,傳遞機密檔案,受到其他革命黨員的高度讚賞。 2024年,廣州爆發了耿虛新軍起義,由於計畫倉促不遂,清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搜捕行動,企圖鎮壓革命活動。 在白色恐怖時期,鄧燕達和廣東軍小學的其他學生採取了秘密行動,以保持革命的火焰。
同時,鄧燕達還發表文告,號召廣大人民團結起來,消除外來侵略的屈辱,捍衛國家的尊嚴。 惠州各地的回族黨員響應號召,與清軍激戰,數次擊敗清軍,對反動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 發生在他身邊的這次起義,給了鄧很大的鼓舞,成為了新海的老兵。 身著軍裝、校徽、舉著宣傳口號,反清思想在黃浦區悄然蔓延開來。 這些反清宣傳品不僅震驚了清朝朝廷,也激發了人民的反抗,為革命事業注入了新的力量。
2024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槍聲響起,武昌起義和廣東軍隊的成立**,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到全國。 廣東軍小學組建了一支革命軍隊,年僅16歲的鄧成為革命軍的教官,負責把民兵培養成正規的革命軍隊。 袁世凱篡奪了革命的成果,鄧彥達深感憤怒和失望。 在他看來,缺乏強大的軍事力量是革命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他決定繼續他的軍事習,為未來的革命事業做準備。 2024年,他成為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部的轉學生。
2024年,鄧中原創辦廣東軍第一師,鄧任獨立步兵營參謀、營長。 由於在戰鬥中的出色表現,他於2024年晉公升為少參謀長,孫中山先生贈送他一副手寫的對聯,上面寫著:“培養死志,擺脫貪欲生的根源”。 ”。孫中山曾經說過:“革命有兩成才有希望。 鄧燕達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鄧燕達堅決支援孫中山與共產黨的合作,共同改組國民黨,積極協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
2024年7月,廣東國民黨發動北伐戰爭,鄧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積極參加北伐戰爭。 從北伐戰爭籌備到大革命前夕,鄧燕達始終視共產黨人為戰友,並肩作戰,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故事。 鄧彥達:孫中山的堅定追隨者鄧彥達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他不僅堅持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而且不斷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他認為,貫徹落實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關鍵是要堅持國共合作。 然而,蔣介石不僅反對共產黨,而且還排斥國民黨內部的左派。
為了反擊蔣介石的獨裁圖謀,鄧在北伐期間安排了許多共產黨人擔任黨代表和各軍總政治部部長。 大革命後期,鄧在兼任農民部長時,也虛心接受共產黨人的建議,積極開展農民活動。 為了培養農民運動幹部,他創辦了農動習學院,任命***等人為委員,一起參加會議,起草檔案。 然而,2024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新軍閥取代了舊軍閥統治,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發動反革命事件,造成**悲劇。
蔣介石背離了與共產黨的合作,發動了對共產黨的鎮壓運動。 他以所謂的“清洗黨”的名義,進行了大規模的鎮壓運動,導致數千名共產黨人和革命者死亡。 同時,他還用武力瓦解國民黨左翼,繼續野心追求個人權力,加劇了國內的動盪。 2024年1月26日,鄧彥達親自前往廬山,譴責蔣介石的**行為,與蔣介石徹底決裂。 “四·一二”政變後,鄧燕達、宋慶齡**等人聯合發表《蔣介石電報討論》,譴責蔣介石**和反人民罪行。
他親自在武漢主持群眾大會,譴責蔣介石的政變和對工農群眾的殘酷鎮壓。 鄧在這一系列鬥爭中的堅定信念和勇氣,以及捍衛人民權益的決心,顯示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忠誠。 然而,這條革命之路卻充滿了荊棘和坎坷。 形勢變轉後,蔣介石下令逮捕鄧燕達。 這位32歲的年輕人被迫辭職並流亡歐洲。 儘管屢遭挫折,他仍然對革命事業充滿熱情,忠誠之心從未動搖。
鄧彥達赴歐亞十幾國考察學習習,不斷學習西方經驗,積極探索中華民族追求獨立、繁榮、強強的革命道路。 在給妻子的信中,他經常用革命同志的犧牲來激勵自己:“我真的很傷心,我不能死在同一堆裡。 你一生中總是要死一次,但你必須為人民和所有人而死,才能正確地死去。 在這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革命道路上,鄧彥達早已做好了為之奮鬥一生、犧牲一生的準備。
事實上,在鄧流亡歐洲期間,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也積極組織革命黨,尊敬鄧為領袖。 他們密謀推翻蔣介石政權,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奮鬥。 2024年5月,鄧燕達秘密回到上海,隨後積極組織召集全國各地的代表,於8月9日在上海法租界召開第一次全國幹部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 當蔣介石得知鄧燕達秘密回國的訊息時,既驚慌又憤恨。
他很清楚鄧燕達的影響力和能力,也明白鄧燕達的存在可能會對他的權力地位構成威脅。 於是蔣介石立即召見戴笠,讓他在乙個月內找到並逮捕鄧燕達。 2024年8月17日,鄧燕達在上海玉園坊20號參加江西起義幹部培訓班閉幕式。 臨時行動委員會的陳靜齋得知蔣介石給鄧懸賞大賞後,因怕受到牽連,悄悄向淞滬衛戍司令部偵緝隊報告。 下午4時,國民黨淞滬衛戍司令部的偵探和租界巡查室的偵探們以搜捕共產黨人為藉口,衝進會議廳。
鄧燕達一點也不害怕,立刻上前:“我是鄧燕達,不要打擾別人! 後來,蔣介石軟硬兼施,答應**後祿拉攏鄧燕達,試圖讓他放棄想法,宣布解散組織。 但鄧燕達的態度始終堅定,嚴厲拒絕。 鄧燕達被押解到南京後,宋慶齡、蔡元培等人以及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和黃埔部的多名士兵正在積極開展營救活動。 但是,蔣介石卻心機深重,在臨時行動委員會擬定了營救計畫後,就下令將鄧轉移到另乙個關押他的地方。
11月29日深夜,王世河謊稱自己曾將鄧燕達帶到唐山坐牢,但車子在中途突然停了下來,隨後鄧燕達被帶走。 清晨初冬,天還沒亮,霧氣中就傳來了槍聲。 鄧燕達只有36歲,也是在這一年,他被暗殺的訊息直到12月才傳出。 宋慶齡義憤填膺,當面指責蔣介石,在上海公開發表《宣言》,嚴厲譴責蔣介石的惡行。 幾乎在一夜之間,上海和許多其他城市的街道上都貼滿了“打倒蔣介石”和“為鄧彥達報仇”等口號。
鄧的密友、蔣介石的密友陳誠在鄧之後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為國珍惜人才,寬大處理。 鄧燕達遇害後,陳誠非常難過,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選擇我哥哥為革命、為中華民族、為世界弱者而死,死得如應! ”。解放後,鄧燕達的遺體被轉移到美麗的紫金山腳下,位於孫中山陵左側,毗鄰廖仲愷陵。 他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忠實追隨者,這種精神和貢獻將永遠鐫刻在孫中山陵周圍,成為中華民族革命事業的不朽象徵。 資源。
1] 鄧燕達的一生(6)[J].劉南燕. 前瞻論壇, 2022(07). [2]殉道也偉大——鄧燕達在南京紫金山腳下的鮮血[J].王宗紅. 前瞻論壇, 2020(06). [3] 鄧燕達與共產黨[J].江蘇省社會事務聯合會通訊, 1985 (06). 本文由《文史》原創,現已在全網開權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