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報業辛迪加(World Press Syndicate)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對中國的可怕虛張聲勢》的文章,讓我錯覺這是一篇國內文章,或者至少是一篇俄羅斯文章。 因為,這篇文章幾乎都是關於對西方的批評,對中國的肯定。
文章提到,歐洲理事會主席公尺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向中方轉達了嚴正資訊,表達了多方的不滿。
第乙個委屈是“**不平衡”。 馮德萊恩直言不諱地說:“從中國運往歐洲的每三個貨櫃中,就有兩個空貨櫃返回。 言下之意是,歐洲損失太大了。 作者認為這個抱怨很荒謬,不,他對中國來說是荒謬的。 從純粹的操作角度來看,中方當然希望購買更多的歐洲商品並滿載返回。 但是,歐洲要配合美國打壓中國,而且中國需要的貨物賣不多,所以從中國運往歐洲的每三個貨櫃只能退回兩個空貨櫃,這只能歸咎於歐洲自己。
歐盟的第二個不滿是,中國向企業提供補貼,相當於將中國出口產品傾銷到歐洲市場。 這似乎是指電動汽車。 的確,無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技術,歐洲,尤其是曾經引領世界汽車發展的德國,都已經落後於中國。 用筆者的話說,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質量已經達到了歐洲塵埃無法企及的地步。 大眾汽車的其中一項舉措有些出乎意料:它準備聘請多達3000名中國工程師來設計下一代純電動汽車這似乎也是歐洲錯誤發展方向的結果。
歐盟的第三個不滿是,歐洲公司很難從中國獲得合同。 然而,歐洲工業領導人的情況並非如此,他們認為這些威脅是歐盟領導人恐慌的結果,他們已經意識到歐洲在關鍵領域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例如,如果大眾汽車繼續在中國投資他們擅長的傳統動力汽車,它將不會被授予合同。 就像馮德萊恩對貨櫃悖論的抱怨一樣,歐洲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歐盟的第四個不滿是,中國不完全支援歐盟為了形成統一戰線而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 這是沒有辦法的,所謂的道是不一樣的。 此外,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這一指控暴露了歐盟的虛偽:在猛烈抨擊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水、電和食物**的同時,它對以色列保持沉默,以色列在加沙做同樣的事情,以色列在加沙的行為可以說更糟。
事實上,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公尺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尤其是後者,對中國的不滿要大得多,中國最好回到二十世紀初,在那裡它被西方列強所掌握。 但現在,歐盟只能向美國低頭,對中國發出空洞的威脅。
可笑的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