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全國都市農業貿易中心聯合會主辦的2023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年會在江蘇無錫召開。
自2024年中國武漢第乙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武漢黃景堂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立以來,經過近40年的發展、完善、改造和公升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流渠道和主要業態。
據智研諮詢2024年8月25日發布的《農產品批發報告:市場交易規模增長,智慧型化轉型是必然趨勢》顯示,截至2024年,國內1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為759家(其中蔬菜205家,乾鮮水果102家),較2024年減少220家市場數量減少了,但交易數量增加了2024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由432萬億元,增至57萬億元,農產品市場成交量由89億噸增至9噸58億噸。
可以看出,隨著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和農業經濟的深入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結構日趨合理,商務部自2024年以來提出的《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已取得成效, 大力探索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位化轉型。
2024年8月,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中提出:(四)推進資訊化建設......農產品流通鼓勵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樹立網際網絡思維,推動智慧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鼓勵各類農產品流通主體完善資訊管理系統,整合各類涉農資訊服務資源,構建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流通大資料平台,構建互聯互通的全國農產品流通資訊服務體系。
目前,數位化的春風吹進了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結算交易取代現金交易成為主流
數位化農批是以網際網絡和物聯網資訊科技為基礎,以農副產品資訊、資料、物流、配送、倉儲、冷鏈、安全追溯等為核心農產品購銷倉儲+**連鎖經營+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管理+物流配送+倉儲服務“智慧型化、數位化的農業批次資訊平台。
2024年以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進入數位化轉型階段,並穩步協調發展,特別是在三年疫情期間,非接觸式交易、嚴格出入庫管控、商品溯源等措施,倒逼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加速數位化轉型公升級。
從車貨資訊化管理、交易流通全流程追溯、潛在市場問題預警、交易**指標分析等市場管理內容,到無紙化記賬交易、智慧型稱重計量等攤位經營運作,已成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數位化轉型公升級的具體形式。
在推進數位化農業配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障礙和挑戰,主要體現在數位化產品難以與實際批發業務相匹配,懂數字資訊科技的人才往往需要與懂農業批發業務的人才長期磨合, 這降低了農業批發市場對數字產品的接受度。
乙個數位化產品要真正被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線人員認可和使用,需要具備紮實的市場實踐經驗,了解攤位經營的根本需求。
2024年11月9日,廣州智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推出批發記賬助手——麥小才,從銷售、欠款、寄售、庫存、結算、盈利等功能管理方向,賦能農產品批發市場攤位數位化轉型,秉承“想農業、服務農業、造福農民”的初心, 暢通農產品批發市場攤位與上下游客戶之間的資訊交易渠道,助力實現高效、綠色、增收的高質量數位化農產品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