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吳小秋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乙個發人深省的觀點:不要單純依靠刺激內需,因為老百姓的口袋是空的,口袋裡的錢比臉還乾淨,根本花不起。
他的觀點尖銳地指出,我國內需疲軟的根本原因在於老百姓收入不足、消費能力有限。 那麼,當老百姓口袋裡沒有錢的時候,如何刺激內需,刺激消費呢?
為了支援吳小秋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況。 例如,在大理,許多環衛工人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工資,他們的生計難以保障。
雖然有些老師打拼,但月薪只有3000-4000元,工資微薄,難以維持,一些投資民宿的創業者,想靠旅遊賺錢,怎麼知道行業內卷嚴重,淡季根本無法盈利,不到一年就虧損了, 未來是黯淡的。
在就業市場上,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都是白髮蒼蒼的,畢業後一年多都找不到工作。 在公司裡,40多歲的中年員工也逃不掉裁員的厄運,工作難找,這對有養老之心的他們來說,是一大打擊。
這些案例反映了普通民眾缺乏收入和被迫謀生的問題。 即使你想自己創業,你仍然面臨著低投入、弱支撐、低回報的困境。
就算擠進“零門檻”的自導行業,能長期靠自己的收入生存的人也很少,大多數人都在掙扎求生。
當然,社會上還是有一些富裕階層,但他們只佔社會總人口的一小部分,根本帶不動經濟。 與此同時,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難。 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整體消費能力較弱。
為了拉動內需,各地制定和出台了許多政策和措施。 然而,隨著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少,消費慾望降到冰點,這些政策的效果非常有限。
那麼,如何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有錢花呢?吳小秋認為,重點應該放在增加老百姓收入上。 換言之,通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可以提高消費能力,釋放內需潛力。
比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基層職工有一定收入,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扶持力度,增加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需求,減輕生活壓力,清理各種不合理、亂收費等, 減輕人民負擔。
這些措施可以提高人民群眾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使人民群眾能夠將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費中,從而帶動內需的更大增長。
當然,除了增加收入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很重要。 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即使國家GDP快速增長,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也有限。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教育。 通過教育公平,不同社會階層可以有機會和可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和在系統內工作,從而有效縮小貧富差距。 這是乙個既公平又有效的舉動。
總的來看,單靠刺激政策很難改變目前國內需求疲軟的局面,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民收入和生活問題。 當人民的錢袋鼓起來時,自然會增加消費,釋放內需的巨大潛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