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進入大學時,我了解到有一種“極度貧困的學生”,溫飽程度不能顯示貧困
大學校園被稱為知識增長的地方,除了學術知識,它們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聚集的地方。 這種多元文化的環境使學生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接觸,並見證在“象牙塔”中難以察覺的現象。 有的讓人站起來,有的讓人嘆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大二學生小谷遇到了乙個讓他感到糾結的問題,涉及到室友作為“特困學生”購買昂貴手機的情況。 每學期開學時,輔導員都會公布上學期的“貧困學生名單”,小谷的室友其實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平時室友的生活舉止並沒有表現出節儉,但在發放補貼時,室友突然買了一部價值6000多元的手機,這讓小谷感到困惑。
小谷考慮是否向輔導員報告此事,因為室友顯然使用了比他自己的手機更貴的手機,這對於被認定為“特別貧困學生”的同學來說似乎不合適。 然而,考慮到彼此的同學,小谷陷入了猶豫。
在大學裡,有一種現象被戲稱為“**極度貧困的學生”。 這種型別的學生似乎並不生活在貧困中,但它在助學金清單中。 這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許多大學生發現,他們的同學在生活質量方面並沒有表現出“貧困”的跡象,而是奇蹟般地出現在助學金名單上。
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與中小學生相比,教師很難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 資助名單的審查主要基於學生提供的書面資訊。 其次,大學生獨立生活,遠離父母的管理,有更多的權利自由支配生活費。 一些本來出身貧寒的學生,在購買**商品時也會有一定的支配地位。
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害怕被同學歧視而在生活費上非常節約,但他們可能會在衣服和其他物品上投入更多。 然而,真正的特困學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享受到應有的教育資源,被認定為“**特困學生”可能是對這些寶貴資源的浪費。
這種情況也引發了一些關於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討論。 學校設立資助名額的初衷,是為了讓貧困家庭的學生更安心地完成學業。 如果一些並非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佔據補助名額,必然會對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構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助學金應該分發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例如來自山區的同學。 他們平時過著簡樸的生活,去食堂只點最簡單的飯菜,平時不去逛街,甚至和同學吃飯都拒絕存錢。 如果助學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發放給這類學生,相信其他同學會理解和支援的。 畢竟助學金的初衷是解決學生基本生活和學費問題,學生收到助學金後也要明智地使用助學金,避免購買昂貴和不必要的物品。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建議學校和輔導員採用各種方法,而不僅僅是書面材料。 特別是在大學裡,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外地學生比例很高,要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可能會有一些困難。 通過匿名投票、大資料分析等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從而讓助學金得到更公平的分配。
一些大學意識到助學金名額有限,並正在採取創新方法來確保公平分配。 通過食堂的大資料分析,對那些每月吃飯次數較多但總是選擇價格最低的飯菜的學生給予專項補貼,從而更精準地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同時,一些學校還要求學生如實陳述家庭情況,如果後來發現有虛假描述,會要求學生退還已收到的助學金,並重新分配給更需要的學生。
大學是學生的最後乙個學年,他們培養的價值觀和行為將對他們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學校更加嚴格地選拔極端貧困學生,不僅要保證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還要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待事態度。 這種篩選不僅有助於確保助學金流向真正有需要的學生,而且還有助於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品格和價值觀。
話題:如果你看到“極度貧困的學生”使用昂貴的手機,你會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