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俗稱金剛蝦、黑虎蝦、肉桂蝦、草蝦等,是蝦屬中體型較大的一種,其殼稍厚而堅實,體表有黑色、深褐色或深綠色的環色帶,因虎形斑紋故又稱虎蝦。 斑節對蝦是我國南方傳統養殖對蝦品種之一,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適合在鹹淡水或海水中養殖,淡水資源豐富的對蝦養殖區,非常適合規模化養殖。 在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中,斑對蝦的規模僅次於南美白對蝦,在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的環境下,斑對蝦有望成為重要的補充替代物種,其發展潛力巨大。
tiger shrimp“紅火”的由來——蝦青素含量高
斑節對蝦富含蝦青素,比普通蝦高20。蝦青素是一種具有很強抗氧化功能的類胡蘿蔔素,吃富含蝦青素的蝦肉可以明顯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等症狀。 當蛋白質被破壞或變性,或從色素中分離出來時,蝦青素會變回原來的橙紅色。 蝦煮熟後變紅的事實是由於蛋白質變性。 由於斑節對蝦的蝦青素含量較高,煮熟後會呈現出鮮豔的橙紅色,因此成為中國南方宴會必備的“紅辣菜”。
“紅捲心菜” - Litopenaeus monodon 蝦(**來自網際網絡)。
“南海一號”等系列品種選育進展
在傳統的斑節對蝦養殖中,親蝦基本上是在天然海域捕撈的。 該親魚生產的幼苗質量參差不齊,容易攜帶病毒,因此育種效益非常不穩定。 2024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江研究團隊在攻克斑節對蝦親魚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難題的基礎上,開始了斑節對蝦育種研究。
斑節對蝦“南海1號”(物種註冊號:GS-01-009-2010)是從南海海南島三亞、臨高、文昌和泰國南部(普吉島)的野生種群中獲得的。 該品種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的特點,其體重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16%~24.4%。“南海1號”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2024年主導水產品種,最適合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區的沿海養殖,更適合浙江、江蘇、山東等地的沿海養殖,特別適合鹹淡水或海水淡水資源中的對蝦養殖。
親蝦斑節“南海1號”(體長32厘公尺,體重約300克)。
斑節對蝦“南海2號”(物種註冊號:GS-02-002-2017)是2024年從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進的斑節對蝦“南海1號”非洲品系雜交,經5代科育種獲得的F1世代。 該品種具有生長快、成活率高的特點。 在相同養殖條件下,4月齡對蝦成活率較雌親“南海1號”平均提高12只。4%(相對),平均增長率比雄性親本的非洲品系高10%24%;與非洲野生斑節對蝦種群繁殖的第一代幼苗相比,4月齡對蝦的生長速度平均提高了26只45%,存活率平均提高135%。“南海2號”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2024年推廣的漁業新品種,2024年漁業主導品種,適合我國沿海對蝦養殖區對蝦養殖,特別是水產養殖豐富的鹹淡水或海水淡水資源。 在廣東、海南等地開展了“南海二號”推廣養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畝均單產達到203 510公斤畝均產量達到50 150公斤。
斑節對蝦“南海2號”。斑節對蝦的主要養殖方式
斑節對蝦屬寬鹽對蝦,在實際生產中既有耐高鹽度品種,也有低鹽度品種。 對蝦養殖的主要方式有池塘單一養殖(精養、半精養、粗養)、池塘混養(蝦蟹混養、蝦殼混養、蝦魚混養)、工廠化養殖、稻蝦混養等。 其中,稻蝦養殖是一種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有蝦稻共生和池塘田間聯合種植兩種方式,充分利用了耐鹽鹼海水稻和低鹽斑節對蝦品種的生態特性,海水稻高效吸收蝦代謝廢物,穩定水質, 還可以提供庇護所,減少蝦的自殘,提高蝦的成活率,增加生態稻的種植面積,達到一水兩收的效果。
斑節對蝦池塘的單養模型 圖片由曹玉成提供
斑節對蝦池塘的混養模型 圖片由朱長波提供。
斑節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型由董巨集彪提供。
海水稻-斑節對蝦種植養殖模式 圖片由朱長波提供未來展望
斑節對蝦曾經是最受歡迎的對蝦,早在20世紀80年代,亞洲地區就開始養殖斑節對蝦,後來由於病害、生長緩慢等原因逐漸被南美白對蝦所取代。 近年來,隨著斑節對蝦養殖的發展和對蝦生長效能的提高,該物種在多地得到了顯著的復甦。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水文和養殖方式各不相同,對斑節對蝦品種多樣化的需求較多,現有的改良品種已不能滿足其養殖業發展的需要。 目前,研究團隊已培育出適合在低鹽度地區栽培的斑節對蝦新種“南海3號”(已提交,待審批),還培育出一批抗氨氮、耐粗糧的斑節對蝦新品系(抗氨氮和耐淡水性狀的選育詳情請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 蝦青素含量高、適合工廠化養殖的斑節對蝦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也在進行中。未來有望培育出更多適合不同地區養殖的斑節對蝦新品種,將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率,為我國斑節對蝦養殖業的復興注入新動能。
斑節對蝦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相關文章:
周 法林, 楊啟斌, 黃建華, 江松, 楊立石, 張唐生, 江世貴*斑節對蝦耐氨氮性狀和淡水脅迫性狀遺傳引數的估計[J].南方水產科學, 2019, 15(5): 63-68點選下面的“閱讀更多”以了解更多資訊。
撰寫者 |江松.
編輯 |榮耀。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南方水產科學吧。
方法一:微信輸入南方水產科學,關注本刊微信***
方法二:登入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