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 勇 **通訊員 阮哲 張勝.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武漢市中心醫院血液科病房,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6歲博士生張敏(化名)向華東地區一名90後白血病患者捐贈了“生命種子”。 他的捐贈成就了他多年來救人的夢想,他表示,未來要走上醫治病之路,救人到底。
2024年10月,張敏看到校園裡有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推廣,於是他和同學們註冊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今年9月初,他收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來信,說他已經成功匹配了一名患有血液病的患者,並詢問他是否願意捐獻。 張敏沒有絲毫猶豫的答應了。 9月20日,張敏通過再動員、高解像度配型,於11月中旬接到體檢通知,最終確認符合捐獻要求。
據了解,張敏是湖北襄陽人,張敏長大後就立志當醫生。 高考期間,他自告奮勇填報了所有醫學專業,後來考上了中山大學醫學院,現在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2023級醫學博士。
大學時,我加入了中山大學醫學院紅十字會,擔任紅十字志願者,喜歡參加紅十字會組織的活動。 張敏說,治病救人一直是他的夢想,雖然還沒當醫生,但通過捐獻造血幹細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更加堅定了他的選擇。
張敏還在讀博士的時候,這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時刻,他每天忙著在實驗室做實驗,一直忙到很晚。 此時,由於決定捐獻造血幹細胞,實驗的進展暫停。 雖然實驗很重要,但面對另乙個生命的呼救,張敏還是選擇了救人。 “捐獻後,如果身體可以的話,我會盡快回到實驗室,我覺得吉仁有他自己的自然模樣,我幫助過別人,運氣不會太差。 醫院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好,如果我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幫助我。 ”
對於嚴重血液病患者來說,生命是一場匹配概率和生存時間的賽跑。 作為一名醫學生,張敏說,他在臨床實踐中也接觸過一些血液病患者,患者存活率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聽到配對成功的訊息後,他迅速表達了捐贈意願。
在捐獻過程中,張敏發現,與獻血相比,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時間更長,步驟也更多,但在他看來,這些努力與挽救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
當被問及當初為什麼選擇報考醫學專業時,張敏說,“因為他認為做醫生是乙個可以幫助別人的職業”,而在他心目中,乙個好醫生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過硬的醫術”,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幫助病人”。
基於捐獻的雙盲原則,張敏雖然與患者有血緣關係,但他始終是幕後英雄。 作為一名醫學生,他以勇氣和善良踐行了“尊重生命、拯救生命、奉獻奉獻、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也為更多大學生志願者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團隊樹立了榜樣,彰顯了榜樣的力量。 得知張敏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訊息後,實驗室的同學們也表達了加入造血幹細胞志願者團隊的願望。
經過4個小時的採集,張敏當天成功捐獻的幹細胞懸液將由專科醫生送往患者醫院。 張敏成為湖北省第614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全國第16561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愛情與生命的交疊,是命運的邂逅,是雙向的運氣。 無盡的距離,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 張敏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像一朵蒲公英,站在溫暖的陽光下,溫柔的風將小種子播撒得更遠,讓生命的希望在更多患者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