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老人的背心和布鞋,冬天有軍大衣、花棉襖......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一代年輕人正在“拋棄時尚”,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正在重新定義一種新的時尚?
相較於空頭的“好看溢價”,他們開始回歸產品本質,更加注重價效比和自身的佩戴體驗——是否舒適、是否方便、是否能扔進洗衣機而不感到苦惱。
實用主義,一種面向年輕人的新哲學
如果您選擇 2023 年的網際網絡流行語,“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價效比更高”。可能是其中之一。
在這個“價效比更高”的填空題中,年輕人選擇了祖母背心、老人開衫、軍大衣、花棉夾克、羽絨服......和其他以前的“髒衣服”。
雖然也可以複習一下這些衣服的各種搭配策略,但很明顯,炸街已經不是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大家都選擇它們是因為他們更便宜**,同等價格質量更好,穿著更舒適,包容性更大,而且穿的是真正的人,而不是穿人的衣服。
小紅書。
內裡有老奶奶的背心,老爺子的開衫,厚厚的棉襖,在穿衣方面,年輕人放下了相互審視,開始更加在意個人感受,用自己的行動對目光和刻板印象說“不”,畢竟衣服是用來穿的,自己的舒適比別人的評價更重要。
這種務實的轉變反映在當今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幾何時,“精緻的妝容”一度被認為是女性專業精神的體現,化妝外出甚至被視為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但時代變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想盡可能少地浪費在化妝上的時間,試圖用最少的時間和工具快速打造出一張可以出門的臉,很多人甚至放手——別畫了。 畢竟化妝是給別人看的,節省下來的時間是自己的。
除了服裝和妝容,曾經佔據時尚PK前線的大牌包包也開始被年輕人忽視。 如今的年輕一代早已脫離了“省錢買大牌包包”的語境,他們選擇的包包更加輕巧經濟——帆布袋、無紡布袋,甚至外賣袋。 至於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問題,年輕人在這一點上已經足夠自洽了。
小紅書。
感知的改變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很長一段時間,時髦審美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群體焦慮。
BM風格的盛行會引起人們的容貌焦慮,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穿不出“不夠標準”、不夠漂亮的小碼衣服,進而陷入**漩渦,甚至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高跟鞋是職場的衣服”這句話,把少女的腳塞進了痛苦的鞋子裡,把職業女性困在了職業能力自我證明的陷阱裡。 追求時尚奢侈品的背後往往是從眾心理,覺得“別人擁有的,我也應該擁有”,有些人甚至會把時尚奢侈品的價值與自己的價值聯絡起來,認為擁有這些就是成功。
而勇於穿上曾經的“髒衣服”走出家門,勇於“拋棄時尚”,是一種拒絕外表焦慮和從眾心理,追求一種“低壓”狀態——“他們就是他們,我就是我”,如今的年輕人對此深知。
可以從側面證明這一點,還有最近的熱搜:“月薪2萬的年輕人只去打折區”。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收入與物價之間的矛盾,但這一代年輕人正在衝破消費主義的迷霧,這也是事實。
微博截圖。
豆瓣旗下的“不要買消費逆行”群,現在有近37萬只“懂事的大雁”在做消費逆行。 成員們專注於乙個“理性消費,物盡其才”。,他們會互相溝通生活中的隱性消費,制定一年的“不買計畫”,互相拔草,尋找價效比更高的“替代品”......
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花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為了給別人看。
豆瓣截圖。
《消費意識形態:操縱符號中真理之死: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解讀》中有一句話:“消費主體不是個體,而在現代消費中,真實的個體被恰恰刪除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回歸商品的“實用價值”,也是要重新發現自己的主體性。
你買什麼風格的東西?
歡迎留言討論
《大眾科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