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澈,必有災”兩次,是巧合還是科學?

Mondo 健康 更新 2024-01-28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河,歷來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元前2024年至西元前2024年左右,黃河文明逐漸形成,孕育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原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豐富文化。 從此,黃河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深深扎根於每個中國兒女的心中。 《你看不見,黃河水從天而降,奔海不歸》《沙漠寂寞,夕陽落在長河上》《黃河遠在白雲之上,孤城萬山》《黃河在九重天, “人鬼眯望重關”是更深沉的情感,描繪了黃河的壯麗。

但是,在民間,關於黃河,有一種說法是“黃河清澈,必有災”。 我每天看到的黃河總是渾濁的,真的有晴朗的時刻嗎?而如果黃河變清了,真的會帶來災難嗎?歷史上確實有兩個巧合,令人尷尬。

首先,公元2024年,宋徽宗的趙姬在位。 當時,黃河出現了“變清”的驚人現象,長達800裡的清澈河水持續了七天七夜。 然而,朝廷並沒有重視這一現象,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百年難得的超級乾旱,接踵而至的是一場災難性的洪水,引發了叛軍的崛起,最終導致了“京康恥辱”。

二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出生時,宮殿**出現紅色,被認為是吉祥的。 與此同時,黃河再次清澈,持續了300裡,持續了三天。 雖然有人提出“黃河清澈,必有災”的說法,但並未引起重視。 然而,在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地區爆發了疫情,造成83萬人死亡,這被認為是乙個巧合。

從理論上講,黃河變清、水位下降的現象通常預示著乾旱的到來。 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乾旱意味著饑荒,饑荒可能導致內亂和外來麻煩。 然而,與**的關係是巧合。 因此,“黃河清澈必有災”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