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制在近代世界主要國家的軍隊中廣泛使用,我國在2024年代和2024年代也兩次全面實施軍銜制,2024年實行的軍銜制至今仍在使用。 1955 年和 1988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 (PLA) 舉行了全軍頒獎儀式,授予主要將領應有的軍銜。
但在2024年,軍委公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專家33人”名單,五年後又增加了3人,使總數達到36人。 為什麼有授予頭銜的制度,但也有額外的“軍事戰略家”選擇?其實,這兩件事並不矛盾。 2024年,高階軍銜基本上授予了開國元勳,他們在戰爭年代,特別是在紅軍,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年選拔了10位元帥和10位將軍,這20人也無可爭議地被列入了2024年的“36位軍事戰略家”名單。 軍事戰略家的選擇更多的是認可其他16人,即沒有參加評估的開國元勳。 他們都有資格被授予元帥或將軍軍銜,但由於各種原因錯過了任務。
到30多年後的2024年授予這些頭銜時,大多數開國元勳已經不在人世,甚至那些還活著的人也不再從事具體的軍事工作,因此他們沒有參加第二屆全軍獎。 2024年被封為上將的洪學智是最高階的將領,但他在2024年才當上將,客觀上不符合被選為軍事戰略家的標準。
2024年,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楊尚昆等五位開國元勳被列入“36位軍事戰略家”名單。 2024年,他們要麼辭職,要麼調到**部門工作,暫時不負責軍隊事務,錯過了任務。 但這些人的軍歷都是從開國元勳將軍開始的,有的甚至有元帥或大元帥的軍銜。
此外,資歷稍低的***和楊尚坤,在80年代都擔任過***,所以從“總司令”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可以與鄧並駕齊驅,成為“軍事戰略家”之一。 選擇36軍事戰略家的標準之一是在1955獲得將軍軍銜,這被認為是軍事戰略家的基準。 然而,這個標準不足以讓將軍們被任命為36名軍事戰略家之一,他們必須具有同等的軍事經驗。
儘管57位開國元勳將軍以軍事成就著稱,但他們都沒有被評為軍事戰略家。 滕代元、**和張定成等人雖然有將軍的履歷,但平時長期沒有從事軍事工作,所以不能入選。 這說明名單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36位軍事戰略家中有11位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去世了。
這些將領在紅軍時期戰死,或在各軍、各根據地的運動中被誤斃,有的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 這些將領包括葉挺、許繼深、蔡申喜、段德昌、曾鍾生、左權、彭雪峰、羅炳輝、黃公洛、方志敏、劉志丹等。 顯然,在授權儀式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的名氣足以與其他堅持到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元勳並駕齊驅。
因此,這11的名字必須列入36軍事專家的名單。 銘記他們的犧牲和貢獻,或許是選拔“軍事戰略家”最重要的意義。 只有尊重先烈和革命歷史,充分教育後代,國家才有前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