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宋代法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很棒的話:“成年人的妥協一半是理解,一半是遺忘。 ”讀到這句話,不知道讀者是怎麼想的
而我,讀到這裡,突然“這種情況可以回想起來,但當時已經很清楚了”。的情感。
這句話彷彿在900多年前就出現在大作家蘇軾的筆下。 難怪蘇軾在兒子蘇果六十多歲時寫下了最後一首詩:“廬山的煙雨,浙江的潮汐,不盡千恨;無事可做,廬山煙雨浙潮。 ”這首詩的寓意與這句話不謀而合,非常相似。
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痴迷會壓垮生活。 支離破碎的生活充斥著生命的每乙個春夏秋冬。 我們走向支離破碎的人生,一路走過風風雨雨,不知何時該停下腳步,抬頭看,在柴公尺油鹽的生活中,是難以釋懷的執念,是歲月的窘境,原來,是我們的青春。
小時候,我總有一些執念,總覺得有些地方一定要去,有些風景一定要去看,有些夢想一定要去追尋,但當我真正看到早晚的美景時,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我會回首往事,才會發現原來的執念只是過去。
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類的思想。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將人們的心態分為兩種型別: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
思維固定的人思想固定,墨守成規,容易一路走到黑處,這就是所謂的執念。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態度積極,評估情況,並能持續改進,這就是所謂的轉變。
人生是乙個不斷覺醒和重塑的過程。 根據覺醒的程度,成就的狀態會有所不同,生活的方向也會大不相同。
乙個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那麼,如何打破執念的桎梏呢?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管理之神”稻盛一夫的人生蛻變。
有這樣乙個窮小子,出生在基層,文化平庸,從小就窮困潦倒,病入膏肓,他就是2024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的稻盛一夫。
稻盛一夫從零開始,一路逆襲,憑藉自己優秀的企業管理模式,將乙個爛品牌變為王,創立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稻盛一夫的生活已經從固定的心態變成了成長的心態。
稻盛一夫畢業後,加入了一家瀕臨破產的陶瓷製造公司。
這家企業的老闆比較保守,對客戶退回的不合格產品不積極優化生產工藝,反而責怪客戶要求太高,經常抱怨。
稻盛一夫深受對企業經營的痴迷影響,寫了一封信給家人潑了一盆苦水。 他被哥哥罵了一頓:“乙個只在乎抱怨的人有什麼意義呢?”
哥哥的話吵醒了做夢的人。 稻盛一夫不再執著於執念的桎梏,改換了抱怨的習,與鍋碗瓢盆一起生活在實驗室裡,日夜致力於新材料的研究。
一開始,稻盛一夫對新材料的研究是艱辛而困難的。 經過數百次失敗,奇蹟發生了,他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材料。
一時間,客戶爭先恐後地下單。 憑藉驚人的毅力,稻盛一夫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生意。 而他的人生也進入了良性迴圈。
稻盛一夫敢於打破執念的桎梏,從固定思維到成長思維的轉變,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覺醒,也是心態的一次飛躍。
人生就像一艘船,人生的船不能承載太多的執念、束縛、包袱、物質慾望,要想讓它到達彼岸,不擱淺或沉沒在中間,就必須輕裝上陣,懂得及時進退,並做出適當的權衡。
從稻盛夫婦思想的轉變,到蘇軾《廬山煙雨浙潮》心態的轉變,讀者從中體會到怎樣的人生哲理?
也許:“水是清澈的,不是因為它沒有雜質,而是因為它知道如何沉澱;心的透明,不是因為沒有執念,而是因為清楚權衡取捨。 ”
發言“我無法擺脫一千種仇恨”。其實,蘇軾寫《廬山煙雨浙潮》這首詩時,他剛剛結束了被貶低流放的一生,兒子蘇果即將出官。 他用這首詩告誡兒子,在未來面對現實的喧囂時,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對發生的事情保持平和,不要有太多的執念,不要被執念所束縛和奴役。
誠然,執念有兩大苦:一是得不償失,一是失去,這是常人難以釋懷的,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得到它並不一定是一種祝福;損失不一定是詛咒。
歲月在流逝,時間在流逝,得失只是人生的權衡。 我們要學會放下執念,接受現實,所有的經歷都是成長,無論發生什麼,微笑面對生活,那些得失,起起落落,終將與我們握手,和平相處。
再說一遍“沒有別的事可做”。這首看似樸素的詩,其實已經習慣了見風浪後的沉著,滄桑後的豁達,磨礪心靈後的沉著。 於是,蘇軾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山依是山,水依是水,人生需要放下執念,不刻意追求榮耀,不執著追求財富,漫不經心,活在當下,就是生活。
回顧“廬山煙雨浙潮”。不是說到了這裡就很美,這個世界就這麼美。 我們不必騎著馬鞭去追逐,如果心是陽光,腳下就有詩意和距離。 如果我們有一顆心,一朵盛開的玫瑰,一朵冉冉公升起的太陽,乙個淺淺的微笑,都可以讓生活愉快。
不要讓執念束縛生活,因為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只要盡力而為,努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