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華為大動作。
華為mate60pro上市,這款手機完全是國產,晶元國產化、元器件國產化、系統國產化,意思是從此,中國電子科技踏上了完全國產化的新征程這對華為乃至整個中國來說都是乙個重大突破。
13年前,劉傳志萬萬不會想到,讓華為如今如此鄙視的,是他當初鄙視的核心技術研發,正是他的“明智決定”,讓聯想一步步從輝煌走向衰落。
那時候,柳傳志在商界是教父般的存在。
2024年,劉傳志來到香港,想幹大幹除了30萬港幣的資本外,他腦子裡還有知識和創新。在香港,他憑藉在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13年的研究經驗,打造了聯想自主品牌的微型計算機。
僅僅兩年後,聯想自主品牌的微型計算機在德國漢諾瓦電子展上大獲成功,最終獲得國家認可,獲得生產許可證,並在國內市場推出。
聯想成為中國第乙個自主研發生產產品的電腦品牌。 在成功起步後,劉傳志帶領聯想品牌一步步走向巔峰。
2024年,聯想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收購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資訊科技公司 IBM很快,聯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之一。
在2024年北京奧運會上,聯想承辦了奧運會多場比賽的電腦和軟體裝置服務,這對聯想來說是乙個里程碑式的盛事。
從此,聯想成為中國人心中電腦行業的代名詞,擁有一台聯想電腦是所有電腦愛好者的共同願望。
劉傳志也成為了當時成功企業家的典範,因其極其敏銳的商業頭腦和不改台山面貌的超強心態,被很多人看中“商業教父”。
各大電視台爭先恐後地邀請他上節目,無數創業者都想向他學習。 馬 Yun 和 任 Zhengfei 與劉傳志同時創業,但兩人仍在路上苦苦掙扎,劉傳志已經成為電子資訊行業的佼佼者。
但他能永遠保持這種榮耀和榮耀嗎?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柳傳志該如何應對?
2024年前後,隨著中國網際網絡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都想在這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在電子資訊產業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的時候,行業龍頭聯想突然對研發變得非常謹慎。 對於電子資訊公司來說,不再開發新技術並不是乙個明智的決定。
聯想陷入財務困境嗎?還是對研發部門來說是乙個棘手的問題?在2024年的一檔脫口秀節目中,劉傳志給出了答案。
在央視舉辦的一檔脫口秀節目中,有觀眾問劉傳志這樣乙個問題:你覺得是“技術先”還是“**先”?劉傳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說:“我堅決拒絕從事核心技術。 ”
要知道,劉傳志本身就是一名科研人員,聯想最初是靠著不斷的研發和創新,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就。
難道違背他的初衷,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劉傳志從一開始就不想成為一家靠技術賺錢的公司,只是想賺更多的利潤?
如果我們從今天人的角度回看過去,我們會認為劉傳志做出的決定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上,我們看到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我們也看到了華為和小公尺在核心技術上逐漸做大做強。
但當時,柳傳志面臨著乙個非常艱難的抉擇,要麼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麼依靠國外。
核心技術的研發,如果成功,必然會遭到美國的抵制,畢竟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打壓和封鎖是有目共睹的,聯想能經受得住這個經濟強國的打壓嗎?如果失敗了,不僅會賠掉所有的錢,還會讓品牌遭受沉重的打擊,到時候,會不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呢?
如果我們依賴外國的技術和製造,我們將失去自主權,將永遠被其他國家所控制。
當時,中國的電子製造業還不發達,大量的核心元器件不得不從國外進口,比如三星、英特爾等。 他們之所以同意將這些核心部件出口到中國,是因為中國的技術不成熟,只能依靠它們,不會對他們的核心技術構成威脅。
作為以科技著稱的發達國家,美國一直對中國保持警惕,他知道中國的科技一旦超越自己,就會對自己構成無窮無盡的威脅。
因此如果中國真的研製出更先進的高科技產品,美國一定會出手。華為屢屢被美國難倒,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留近1000天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樣的困境中,柳傳志必須從中選擇一條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路。 作為乙個精明的商人,劉傳志在權衡利弊後,徹底放棄了核心技術的研發。 他選擇不碰美國核心技術的蛋糕,只在銷售上做好。
這個決定現在看來可能並不明智,甚至可能被罵為畏縮、不夠勇敢,但絕對沒有對錯之分沒有人有能力成為未來的先知劉傳志站在那個岔路口,看不到每條路的盡頭,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危險,所以他的選擇不能用簡單的是非來判斷。
當然,柳傳志也必須接受這個選擇的代價——失去核心競爭力,逐漸被其他品牌取代,失去更多的市場份額。
小公尺和華為進入市場後,聯想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畢竟小公尺和華為的技術比聯想更先進。 消費者的眼睛是明亮的,在同等價格下,消費者必然會選擇更高階的產品。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劉傳志當年的顧慮也落到了實處他沒有勇氣挑戰美國的核心技術,但任正非做到了。
雖然在開發核心技術的過程中,華為遭遇了來自美國的諸多阻礙,經歷了許多艱辛,甚至差點喪命,但令人欣慰的是,最終華為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在創新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逐漸擺脫了美國的科技封鎖, 為我國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甚至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華為已經親身證明了這條路是可行的,中國品牌可以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和高科技,那麼聯想接下來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上世紀90年代末,柳傳志與聯想總工程師倪光南有過一次非常有名的爭吵認為,要發揮我國發達製造業的優勢,擴大製造和銷售規模
倪光南堅持技術,認為我們應該考慮長遠利益,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晶元技術的研發上。
最終,柳傳志勝訴,倪光南辭去總工程師職務。 然而,多年來,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任何乙個聰明的品牌都能意識到,核心技術是其存在的基礎事實證明,倪光南的觀點是正確的。
劉傳志曾對當年的決定表示遺憾,而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沒有倪光南的遠見卓識,也沒有任正飛迎難認輸的決心,導致聯想從輝煌走向衰落,從曾經的電子資訊巨頭變成幾乎沒有研發能力的電腦組裝公司。
意識到這些問題後,聯想也做出了改變,開始順應時代潮流進行轉型。
2024年,劉傳志退休這一年,他已經75歲了,柳傳志把聯想的接力棒交給了楊元慶。 這位年輕的CEO能否帶領聯想重回昔日的輝煌?他會堅持“第一”的原則,還是吸取教訓,與時俱進,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今年4月,聯想集團在北京召開了新財年集體承諾大會,CEO楊元慶在會上宣布了新財年的五大目標,其中第二個是:行業第一“新 IT”。前瞻性概念,圍繞“端-邊-雲-網-智”五大關鍵要素,確立了中期研發投入翻番的目標。
不僅如此,近三年來,聯想共增加了8800名研發人員,這意味著聯想集團不再自滿,開始擁抱新技術、新發展,也明白只有核心技術才是生命的基礎。
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科技發展將穩步上公升,向更加自主、先進、高科技的方向發展。
縱觀聯想多年的發展戰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不斷加強創新能力,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