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02331。HK)尚未觸底**。
12月10日晚間,李寧宣布擬將售價定為22向恆基兆業地產(0012.)支付8億港元。HK)全資附屬公司收購位於香港北角電氣道218號的甲級寫字樓「怡景東」,並將該物業的部分用作李寧在香港的總部。
此交易**與 246億港元相當於百分之九的折扣。
瑞銀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基於該交易屬於非核心業務費用,預計該交易將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李寧在公告中表示,此次收購表明公司對香港業務前景“充滿信心”,標誌著加強國際業務發展計畫的實施。
德益世(ID:tradewind01)詢問李寧購買寫字樓是否意味著李寧將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業務,但截至發稿,李寧尚未收到回覆。
在脆弱的市場情緒下,李寧似乎“做得更多,犯錯更多”。
今日開盤,二級市場立即給出反饋,李寧股價開盤大幅走低,盤中跌幅超過15%,股價重新整理2024年3月以來新低,收於18每股3港元。
今年以來,市場一直對李寧感到擔憂。
10月25日,李寧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經營資料,第二天李寧吃了20cm以上的跌幅,而現在,李寧一年的跌幅已經超過了7%,市值不到500億港幣,僅相當於安踏體育(2024年)HK),兩者之間的差距擴大了。
在2024年《環球企業家》雜誌發表的《李寧的夢想》一文中,創始人李寧曾為自己的靈魂提出四個問題:
為什麼錦江品牌能在兩三年內趕上我們?我們現在的優勢是什麼?問題是什麼?我們該怎麼辦?”
那場曠日持久的危機以李寧從山中走出來重新獲得控制權而告終,並再次專注於李寧的單一品牌。
13年過去了,李寧現在的處境,彷彿是13年前的反映,進入了一種“迴圈”。
當消費公升級的東風戛然而止,清庫存和品牌定位的問題再次擺在了李寧的面前
對於堅持近一半營收依賴經銷商的李寧來說,清庫存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當線上線下,經銷商和直營店一起打折到庫存時,庫存壓力大的經銷商很難保留其他想法,畢竟在急需恢復現金流的情況下,經銷商選擇拼多多渠道或門店折扣也無異。
不過,這必然會影響李寧電商渠道和部分線下門店正價商品的銷售。
信風(ID:tradewind01)從接近李寧的人士處獲悉,今年第三季度,李寧的逃貨問題明顯。
一方面,由於李寧產品的市場供大於求,導致經銷商的成交額不達預期,造成價格混亂另一方面,李寧各事業部產品運費折扣不統一,控制不嚴。
華泰分析師羅一新將李寧今年的渠道渠道化歸因於消費市場復甦乏力,零售營業額增長弱於去年設定的目標。
今年第三季度,李寧各渠道增速進一步放緩。
線下渠道同比僅實現高個位數增長,直銷渠道錄得20%-30%的低個位數增長,批發渠道錄得低個位數增長線上渠道同比出現低個位數跌幅。
國元國際分析師何利民指出,李寧第三季度線下直銷業績好於批發渠道,部分原因是線下直營店包括500家門店,表現優於正價門店另一部分原因是直營店可以比批發渠道開得更快。
大量產品通過貼現和清庫存對李寧的利潤率的負面影響也是立竿見影的。
今年上半年,李寧的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0%下降到48%8%,淨利潤率從176%下滑至151%,營業利潤率從21%增長3% 至 177%。
李寧將毛利率下降歸因於線上渠道和零售終端折扣增加、DTC渠道(包括電商和直營店)佔比下降、庫存供應增加(同比增長 34.com)。4% 比 143億元)。
如今李寧的困境,與13年前創始人的靈魂頗為相似:他們都面臨著清庫存的壓力,也面臨著品牌定位的問題。
從2024年到2024年,李寧的收入連續三年負增長,龐大的經銷商網路積累了大量的庫存。
雪上加霜的是,時任CEO為了品牌更新,直接做出了“違背祖傳教誨”的決定——將品牌改為李寧,砍掉大量售價低於299元的SKU,以搶占高階的購買力。
但由於產品準備不足,經銷商沒有信心推出新產品等原因。 2024年,李寧淨利潤同比下降60%以上,遠落後於同期匹克、安踏等同行。
最終,長期離開一線業務的李寧重新掌管,他先是將李寧的口號改回“一切皆有可能”,然後通過電商平台清空庫存,讓公司重回增長,最後等待“中國李寧”帶動2024年國潮崛起。
現在,李寧的處境和當年差不多。 產品也更貴,庫存也很高,甚至經銷商都在四處奔波,儘管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庫存“完全可控”
在品牌定位方面,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品牌“中國李寧”卻步履蹣跚。
要知道,李寧門店在中國的效率是普通李寧門店的三倍。 但現在中國的李寧在賣家的研究報告中的擔憂也變成了“能否復活”。 交通銀行國際分析師呂浩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李寧去年的營業額同比增長6%。
李寧釘在李寧1990的另乙個子品牌,頗具“不逢時”的意思。定位為高階運動時尚品牌,定價接近輕奢品牌,已進駐北京國際貿易中心、上海靜安嘉里中心等高階購物中心。
但現在,李寧1990是管理層解釋第三季度收入增長低於預期的原因之一。 華泰分析師羅一新在乙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管理層已主動暫停品牌擴張,以重新調整定位,影響了品牌的營收增長。
究其原因,是試圖押注潮流,同時又被困在大眾時尚和高階市場的李寧,或許沒有想到,“國潮”退潮得如此之快。
事實上,不僅是全國潮流,大多數貼近時尚的品牌都逃不開潮流週期,尤其是在當下時尚的“去中心化”下。 Supreme等傳奇街頭服飾品牌也正在衰落,面臨著母公司VF Corporation投資者敦促的前景。
對於李寧來說,還有不那麼“酷”的阿迪達斯,也處在了比較困難的境地,在中國市場連續八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後,今年終於恢復了增長。
對於品牌貼近潮流的侷限性,李寧自己其實已經考慮了很久
在2024年的一次採訪中,他指出了困擾李寧在運動和時尚兩端揮桿的問題:“我們其實不是在揮桿,而是在專業上。 如果職業出現,不管你有多時髦,它都是專業的,因為如果你不專業,就會覺得我們在做時尚。 ”
這對現在的李寧來說,也是相當具有借鑑意義的。 如何讓消費者再次感受到“專業”,還是李寧的下一步改變方向。
不可否認,消費環境的變化確實與以往不同,消費環境的變化可能大於李寧本身的變化。 消費公升級戛然而止後,行業轉折是肉眼可見的。
比如盒馬鮮生不再追求讓消費者吃到天上出貨的帝王蟹,而是推出了“動山價”,打倒肉禽蛋奶等日用品的**;良品鋪子(603719),乙個曾經做過廣告的高階零食品牌SH)生存的第一步是向內降價;就連代表高階消費的貴州茅台(600519.)SH)也開始有開瓶的焦慮,和瑞幸聯手做了醬汁拿鐵。
在這樣的環境下,曾經押注消費公升級的李寧,勢必更難扭轉局面。 赫拉克利特說過“乙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現在李寧也是一樣,不要再進入另乙個“迴圈”。
華爾街新聞,歡迎**app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