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俄烏衝突尚未停止,但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衝突主要發生在烏克蘭,但外交和經濟領域的競爭也同時展開。 受西方全面制裁和國際法庭發出的“通緝令”影響,俄羅斯在外交道路上面臨諸多障礙,例如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和印度主辦的G20峰會上。 然而,形勢瞬息萬變,普京做出了重大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西方對俄羅斯的遏制是注定要失敗的。 最近,俄羅斯向中東派出了四架滿載炸彈的戰機,以支援普京的外交行動。
普京在訪問中東之前表示,他將與阿聯討論石油、經貿問題和巴以衝突,並將阿聯視為俄羅斯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經濟夥伴。 從**發布的現場錄影來看,普京受到了阿聯的熱烈歡迎。 普京在與阿聯**會晤時表示,兩國關係處於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同日,他還訪問了沙地阿拉伯。 儘管普京在中東停留時間很短,但他的外交舉動是重要的一步,甚至直接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 總體來看,普京此次中東之行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打臉”。
首先,在影響力方面,儘管西方尚未解除制裁,但與美國的中東之行形成鮮明對比,普京一直受到中東國家的熱烈歡迎。 這說明西方的影響力不斷減弱,中東地區正在逐步脫離美國的控制,這一趨勢難以逆轉。 其次,在外交上,俄羅斯再次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給西方國家打了一記“耳光”,並宣布他們對俄羅斯的遏制失敗了。 除了外交領域,西方在經濟領域對俄羅斯的遏制更是慘淡,他們未能通過戰爭和制裁壓垮俄羅斯經濟,反而使俄羅斯更加富裕,經濟增長率超過了許多歐洲國家。
最後,俄羅斯加強了與沙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能源合作。 石油不僅是帶來經濟利益的商品,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格局中也被視為不可或缺的“硬通貨”。 對美國來說,擁有石油定價的權力至關重要,因為這是美國使用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關鍵支援。 如果產油國加強合作,甚至控制石油定價權,那麼美國將接近失去主導地位,這才是美國真正關心的地方。 普京不僅訪問了中東,還邀請伊朗**訪問俄羅斯,能源合作顯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所有這些跡象似乎正在將美國的恐懼變成現實。 可想而知,這個訊息一經傳出,拜登一定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