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掀起了“就業”熱潮。
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三個不變”的傳統:各級領導親自抓就業制度不變,把就業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思路不變,完成就業工作的管理機制不變。 每屆領導班子都把用工工作作為蘭州穩定發展的一件大事,不斷推進新舉措、新方法,逐年提高用工工作水平。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共轉移城鄉富餘勞動力23人1323萬人願意轉業,實現了穩定就業。
32歲的範國華是黃玉鄉中莊村村民。 去年8月,村上隆組織了一次“廚師培訓班”。 她在家門口報名參加了這個廚師培訓班。 經過15天的培訓,我學會了如何炒和製作糕點。 乙個月前,範國華還在七里河區黃玉鎮中莊村附近的一家電器廠工作,如今她成了一家饅頭店的老闆。 範國華說,她以前從未想過要當老闆,但在掌握了廚藝後,她的夢想成真了。 位於公家灣公湖公路路段的“範凡華”饅頭店裡,老闆娘範國華和丈夫正忙著迎接客人吃早餐。 範國華說,通過參加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她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的願望,不僅是為了掙錢,也是為了照顧家人。
永登縣宜農種植養殖農戶專業合作社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農業體驗、迴圈農業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主要發展鄉村旅遊和無公害果蔬食用菌種植。 在食用菌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忙著種植香菇。 馬和哥哥在永登縣柳樹鎮山岑村戶籍,在合作社工作一年多,一家8口,癱瘓在床的岳父需要照顧。 以前馬和哥哥在蘭州新區打工,乙個月只能回家一次,但現在在家門口的合作社打工,收入增加了,每天都能回家照顧家人,尤其是學會了蘑菇栽培技術的地方。 馬高興地說,“以前在工地做飯,現在家門口就能學種香菇習,還有錢賺,合作社真的幫了我很多。 ”
李萬福是柳樹鎮黑城村的註冊持卡人,以前在蘭州打零工,收入不穩定,多做一些不熟練的體力活。 現在在合作社工作,李萬福不僅學會了種植香菇,還在香菇加工廠學習了習車間技術。 李萬福一邊忙著手頭的工作一邊說,“我明天就去天津培訓,作為乙個我以前不敢想的農民,合作社不僅讓我們增加了收入,還讓我們去其他地方學習先進的技術。 ”
據永登縣宜農種植養殖農民合作社總經理魏曉琴介紹,2024年,合作社接待鄉村旅遊遊客7萬餘人次,收入360萬元年產無公害果蔬及食用菌200噸,年收入280萬元,其中40多萬元支付給合作社農戶。 全年吸納扶貧勞動者32名,扶貧戶年收入增加2人50,000元。 農民戶除了農民工的收入外,還有土地紅利,還把合作社的貧困戶分批送到外地培訓,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通過傳授技術和培訓,可以徹底擺脫“貧根”。
住在渝中縣公井鄉帝灣村的王乃平,也是靠打工致富的。 八年前,他從軍隊退役,回到家鄉結婚成家。 他家有50多畝山地,多年來以種植土豆、玉公尺等農作物為生。 回到家鄉一年多後,為了早日脫貧脫貧,過上好日子,王乃平夫婦決定外出打工。 王乃平靠著自己學到的駕駛技術,帶著妻子來到蘭州,開始了工作和生活。 到目前為止,家裡有幾十畝耕地由50多歲的父母打理。 臨走前,王乃平自信滿滿地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你們二長輩管理家裡的耕地,身體不好,可以少種。 我們出去打工,比蹲在家種一年好多了!到達蘭州後,王乃平聯絡了一家計程車公司,籌集資金買了一輛計程車。 因為妻子幾年前也考了駕照,夫妻倆陸續辦理了計程車服務手續。 就這樣,他們在蘭州開了一輛計程車。 在經商過程中,王乃平一般負責夜班服務,妻子白天拉交通工具。 如今,夫妻倆已經在蘭州開了好幾年車,每年的勞動收入可以維持在7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計程車的運營成本。 截至2024年12月,該村313戶家庭中有32戶在蘭州從事計程車業務。 這個行業收入高,大家都在努力!談及村民外出打工增收的情況,迪萬村黨支部書記周建榮感慨地說。
記者:王曉剛,通訊員:李勝龍、楊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