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軍改後,解放軍部隊開始組建大量的合成營,與以前的步兵營相比,復合營主要由步兵組成,復合營是在以前的步兵營的基礎上增加炮兵、坦克、工兵、通訊、運輸兵等輔助兵種。 使復合營能夠獨立執行軍事任務。
營級編制最早的記載出現在《週曆》中,其中有云“五人為隊,五兵為二人,四二為卒,五卒為營,五營為旅,五旅為師”。 營級編制介於棋子級和旅級之間,當時營級的標準兵力為500人。
直到清朝末年,營級編制是軍隊的基本編制,營級編制的軍事指揮員是管帶,上級的五個營的軍事指揮員是將軍。 比如李鴻章的淮軍成立13個營,編制6500人,張勛恢復軍隊40個營,編制2萬人。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進行軍事改革,引進了西部現代軍事編制:師(鎮)、旅(協會)、團(標)、營、連(隊)、排(哨兵)、班(棚),但營級人員數量沒有變化,只是把以前的“五五制”改為“三三制”。
北洋新軍每個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每個步兵連管轄三個步兵排,每個步兵排管轄三個步兵班。 每個步兵班人數為15人,步兵排人數為50人,步兵連人數為150人,步兵營人數為500人,步兵以外的輔助兵種組成炮兵團、騎兵團、工兵團、輜重團等。
現代軍事編制歷來沿襲了小站訓練時期的軍事編制,但在營級,逐步增加了輕重機槍輔助部隊。 在營一級,成立了乙個重機槍連,重機槍連下屬的三個排配備了六挺重機槍。 同時,輕機槍配置為步兵班級,因為輕機槍要設定主輔機槍手,所以現在一線步兵班的標準人數是9人。
軍事改革前,標準步兵營的人數為500人,雖然輕重機槍被納入步兵營編制,但只有以前的步槍兵改為輕重機槍手,人數沒有增加。
軍改後的合成營是直接補充原有的步兵營,配備大量炮兵、坦克、工兵、通訊等輔助兵種,合成營的編制框架為:乙個步兵營、兩個坦克連、乙個炮兵連、乙個作戰支援連、乙個後勤保障連,當然,復合營的組建會隨著作戰環境和科技。
合成營的特點是大量一流的裝備沉沒到前線作戰部隊,過去只有師級的坦克可用,但現在坦克可以直接在營級動員,因為前線部隊增加了更多的一流裝備,所以各種軍事戰術的選擇性會更大。
傳統步兵營的標準兵數是500人,而復合營是在步兵營擴容的基礎上的營級戰鬥群,因為增加了大量的輔助兵種,所以人數遠遠超過步兵營的兵種數量,因為輔兵兵種是按照最好的裝備配備的, 所以合成營沒有標準數量的人員,合成營的數量約為1000人。
雖然合成營的整體戰鬥力比傳統步兵營強,但合成營先進裝備的維修和後勤補給必須自己解決,同時多兵種混在一起時對指揮官的要求也更高。 與復合營的複雜性相比,傳統步兵營的輔助兵種和補給由上級統一部署要簡單得多。 當然,兩者各有優缺點,真正的對比只有在實戰中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