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辛奇”,很容易想到南韓,為了打造這張飲食文化的名片,南韓付出了不小的功夫,但令無數南韓人驚訝的是,“他們引以為豪的辛奇思密達”即將買不起。
南韓海關總署24日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11月,南韓辛奇出口額約為142億美元,但進口額達到151億美元。
也就是說,南韓今年不僅未能銷售更多的辛奇,而且還從其他國家進口了超過880萬美元的辛奇滿足南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南韓辛奇。 更讓南韓人不願面對的是,進口的主要目的地還是來自中國。 也有南韓網友故意炒作“中國辛奇不正宗”,但現在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恐怕南韓人連辛奇都吃不到。
雖然他說“厭惡”,但他在行動上非常誠實。 韓媒**報道稱,過去一段時間,不僅南韓普通消費者購買中國辛奇的比例有所增加,甚至許多南韓餐館也越來越多地使用中國辛奇。
南韓人之所以開始“囤積”中國辛奇,主要是因為最近南韓辛奇**的激增,這大大超出了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 許多南韓人直言不諱地說,中國辛奇**不到南韓辛奇的一半,但味道同樣美味。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應該更直觀。 在過去的一年裡,泡菜增長了11%,僅在10月份,它就在乙個月內增長了20%。
泡菜在南韓超市出售。
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一顆大白菜在南韓賣6519韓元,折合人民幣約36元,比2024年金融危機期間南韓的價格還要高。
不僅大白菜價格上漲,就連製作辛奇所需的蔥、姜、辣椒醬等原料也在上漲,一小包南韓辣醬可以賣到164元,而同樣從中國進口的辣椒醬也只需要幾十元。
相比之下,中國的辛奇辣椒醬,以其高品質和實惠的**,可以說在南韓市場售罄,許多南韓人來中國旅遊,並打包一些川辣醬帶回家。
難不成因為辛奇曾經上過南韓國宴的餐桌,用來招待美國**拜登,南韓老百姓吃不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泡菜是南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年7月南韓持續的暴雨結果,大部分農作物受損,部分大白菜種植區也受到影響,因此產量嚴重下降。 此外,進入秋季後,一些秋白菜感染了軟腐病,變得越來越不足。
對於這個問題,南韓一直沒有想出解決辦法例如,尹錫悅當局還下令每年在“辛奇季節”臨近時投放2,900噸大白菜,以平息
畢竟,南韓每年的辛奇消費量幾乎穩定在180萬噸,而投入南韓的2900噸大白菜,在巨大的需求缺口面前,仍然只是杯水車薪。
除了即將失去辛奇之外,南韓人甚至吃不起公尺飯。 根據官方資料,它現在是國內的普通大公尺的價格約為4,407韓元(約人民幣24元)3元),精美大公尺可以賣到8052韓元公斤(約人民幣44元)4 美元)。
南韓大公尺。 即使是一些超市限時打折的大公尺,平均每袋售價為42,900-47,900韓元,約合人民幣245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南韓人的公尺飯快用完了。
這也催生了乙個叫“糧客”的群體,這些人肩上扛著大袋糧食,經常往返於青島和首爾之間,為了賺取差價,將多達幾十公斤的糧食運到南韓出售。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這樣的案例並不缺乏,因為中韓之間的往返機票相對便宜,從青島到首爾最便宜的機票只有幾百元,而一趟吃飯大概能賺到1000多元的差價,幾乎不需要支付太多的費用。
南韓海關。 而且這件事沒有風險,因為雖然南韓海關本身禁止旅客攜帶一些特定的農林產品入境,但大公尺等穀物一般可以自由帶入南韓。 只要您在登機時沒有超重,一般不會被攔下。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把這當成一種“致富之道”。
而真正令人費解的是,作為GDP總量可以躋身世界前10名的發達國家,南韓的人均GDP已經達到33萬美金,為什麼連百姓的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這實際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南韓多山,耕地較少,現有耕地約152畝80,000公頃,人口約5,162人80,000人。 根據南韓公布的官方資料,預計今年南韓國內大公尺總產量僅為36840,000噸。
顯然,如果僅依靠國產大公尺**,不足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因此南韓只能選擇進口糧食,進口目的地主要來自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
南韓餐桌上的公尺飯。
然而,由於擔心從國外進口的低價大公尺會影響國內糧食市場,南韓對進口大公尺徵收高額關稅,導致從南韓進口的大公尺價格長期居高不下。
由於依賴進口,自然會受到全球糧食波動的影響。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糧食**受到嚴重衝擊,雖然一些糧食大生產國倖存下來,但大多數依賴進口的國家受到嚴重影響。
不得已而為之,南韓將目光投向了國內市場,希望通過補貼提振農民的積極性。 不過,與種植糧食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風險成本相比,南韓的補貼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例如,南韓統計局在今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一組資料,2024年,南韓農業工人平均需要支付至少85元才能種植10公斤水稻。
南韓農民在田間勞作。
此外,為了控制價格,穩定大公尺價格補貼,南韓農民逐漸放棄了種植水稻的願望,轉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這一系列變化最直觀的結果之一是,南韓國內大公尺產量更低、更貴。
從吃不起辛奇到吃不起公尺飯,南韓民眾的生活質量確實令人擔憂,背後反映的也是乙個嚴重的經濟問題——作為發達國家,南韓怎麼會越來越差呢?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談談南韓目前面臨的幾大困境。 主要問題是人口結構,包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嚴重老齡化。
南韓首爾的街景。
美國媒體曾**認為,50年後,南韓人口可能驟降至不足3500萬,而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佔南韓總人口的一半。 一些外國人甚至擔心南韓有朝一日可能會從地圖上“消失”。
甚至南韓自己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說,“南韓人只看眼當下,對半個世紀後可能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
從理論上講,南韓“徹底消失”在短期內還算不大可能,但隨著總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南韓確實可能面臨勞動力短缺、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公升等一系列問題,這無疑會加大南韓經濟的壓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一組統計資料,與七國集團(G7)夥伴相比,南韓在人均國民總收入方面落後,甚至義大利也比南韓的國民總收入高出1,710美元。
拜登在美國,尹錫悅在南韓。
人均收入的下降意味著消費需求的下降,再加上南韓的物價上漲,民眾的消費意願自然會進一步被壓縮,具體體現在底層人群身上,也就是那些能買到吃的東西,現在都買不起。
南韓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虎”和東亞經濟發展的典範學生,如今淪落到這樣的境地,實在是令人唏噓,其中反映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