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遇! 我國科技金融五大發展方向

Mondo 財經 更新 2024-01-29

** People's Tribune - 人民論壇報雜誌.

*請註明**。

金融科技金融。

* 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條”,為金融強國建設指明方向。 作為“五大條文”中的第一條,科技金融的提出,不僅體現了第一層次對科技的高度重視,也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新的歷史使命。

當前,科技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銀行業金融機構成為科技金融的“主力軍”,資本市場成為科技金融的“生力軍”,科技保險助力科技企業管理風險應該看到,我國科技金融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新形勢下,科技金融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如何推動科技和金融創新? 一起關注。

什麼是金融科技?

到目前為止,政策層面、學術界和產業界對科技金融的討論更多的是關於金融如何支援科技企業和技術創新。 具體來說,對於科技金融來說,需要從科技金融需求側和科技金融供給側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科技金融需求側的狹義視角通常侷限於特定型別的科技創新企業及其創新活動,而科技金融需求側的廣義視角可以涵蓋所有科技創新主體或所有創新活動。 科技金融供給側是指提供科技金融服務的主體和形式。

首先,從狹義的科技金融需求側來看,科技金融是指致力於支援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方面,科技創新型企業通常是指技術應用程度高、產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的企業。 根據我國相關政策,科技創新型企業通常可分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型企業。 另一方面,面對不同型別科技企業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可以提供通用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定製更專業的科技金融產品。

其次,從科技金融需求側的廣義來看,科技金融是指支援各種科技創新活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科技創新是原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法和管理模式,以及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提供新服務的過程。 科技創新通常可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相應地,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援具有更廣泛的內涵,如既包括典型的“硬”技術,也包括“軟”技術和模式創新; 它不僅包括基礎性重大科技突破,還包括面向市場化的應用技術創新; 既包括納入各類產業政策扶持目錄的科技型企業,也包括關注傳統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公升級活動。

第三,從科技金融供給側來看,科技金融可以包括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等投融資、支付結算、風險管理、資訊化管理等核心金融功能,也可以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核心金融要素。 支援科技企業、科技創新,保障和服務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金融體系、金融生態、金融基礎設施等金融產品。特別是從融資的角度來看,科技融資遠不止是各方最關心的技術信貸,還包括許多其他直接融資和結構性融資產品。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入,科技金融的供給側主體不僅限於持牌金融機構,還包括一大批新興科技企業、資料企業、平台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

我國科技金融發展現狀.

實踐中,我國科技金融政策支援和科技金融統計的範圍通常基於科技金融需求側的狹隘視角,即侷限於特定型別的科技創新企業及其創新活動,其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成為科技金融的“主力軍”。 近年來,多家商業銀行著力開發專屬技術信貸產品,創新特許授信制度,組建特許機構和服務團隊,實現差異化、定製化的產品支援和服務。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24年7月28日,我國已設立科技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特許經營機構1000余家。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415%,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 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為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 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為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4%,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此外,202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資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援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21家28萬,貸款率(即獲得貸款的企業數量佔名錄企業總數的比例)為47%,比上年末提高2個百分點7個百分點; 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為2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6%,比同期各類貸款增速高出12%4個百分點。

二是資本市場成為科技金融的“生力軍”。 近年來,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依託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多層次服務體系,持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 工信部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7月27日,已有16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30%以上; 2024年新上市企業中,60%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此外,相關財管部門還推出了科技創新票據、科技型公司債券等債券產品,拓寬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引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持續健康發展**。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4年6月底,科技創新票據餘額和科創公司債券餘額約為4500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發行的科技創新票據餘額已達2264億元, 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餘額達2258億元;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管理著近14萬億元人民幣。 有力支撐了科技企業多元化的風險融資需求。

第三,科技保險幫助科技企業管理風險。 2024年11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支援銀行保險業高水平技術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要求保險機構強化科技保險保障作用,強化科技保險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科技型保險種類數十種,涵蓋科技型企業產品研發、智財權保護、貸款擔保、重點研發人員健康和意外風險保障等。 同時,鼓勵保險資金與科技企業融資對接,也是實現保險與科技共贏的重要一環。 例如,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9月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可以看出,對於投資於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非上市公司股權的保險公司,風險因素(即保險公司投資運營業務的資金占用、 降低風險因素,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可以進行更多的投資)應為04;最低資本額以科技保險為依據,將財產保險風險係數應用於科技保險,償付能力充足率按90%計算。

四是深化科技金融政策探索改革。 近年來,各牽頭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不斷完善科技金融相關政策體系,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支援機制。 例如,2024年10月,深圳市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 此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資訊,截至2024年7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已在北京、上海、濟南等7地聯合設立科技創新金融改革試驗區,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進一步深化我國科技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穩步推進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政策,允許中小微高科技企業在一定限額內借入外債,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有限合夥人外匯管理試點,鼓勵和引導外資通過民營方式參與對境內科技企業的投資公平。

應該看到,當前科技金融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重點領域科技金融服務深度還不足,特別是對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金融支援等; 此外,從廣義角度來看,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援不足。 第二個是單身。

1、科技金融創新產品越來越多,但仍缺乏能夠有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 三是支援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創新的直接融資空間尚未充分開放,特別是與科技創新特點相匹配的創業投資,由於各種因素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提供科技金融服務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配套激勵約束機制,同時科技創新理解和評價能力不足,競爭性復合專業人才配置相對有限,科技活動風險認識和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五是政策性金融支援力度和政策豐富度還不足,特別是對單靠市場力量難以依託的底層、重大、前沿技術創新領域,需要繼續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援的路徑和模式。 第六,科技型企業缺乏系統可信的信用評估模型和評級標準,使得“人工成本高、研發投入高、資產輕”的科技型企業難以達到金融服務准入標準,相應的增信手段不足,仍需著力解決智財權質押融資“評價難”問題。 七是針對科技型企業需求和科技創新的綜合風險管理和分權機制仍有待完善,現有科技保險、擔保等產品整體發展滯後,全產業鏈新型風險管理工具創新明顯不足。 八是科技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不確定性較強,資訊標準化、透明化、公開化程度有待提高,也缺乏足夠的金融“有效需求”能力。 隨著科技創新的國際化趨勢,科技領域投資意願高的外資本應成為支撐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由於國內外複雜因素的影響,近兩年出現了一些問題。 十是利用金融科技成果支撐科技創新的探索力度不足,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未充分運用,驅動金融資源鏈、技術創新鏈、資訊鏈、產業鏈高效整合。

新形勢下,科技金融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助力實施強國戰略。 現代金融的核心價值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科技金融發展戰略的戰略設計不能侷限於制度層面和產品層面,而需要以科技金融活動的最終效益和效果來衡量。 一是通過科技金融推動科技創新,再在產業層面真正落地,從而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迴圈,帶動經濟效益,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常被視為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綜合體現)。 其次,通過科技金融的“槓桿”作用,不僅增強基礎科研能力,使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結構性比較優勢更加突出,而且支援應用技術創新,從而助力產業公升級,增強經濟活動,迎接就業挑戰。

服務於構建可持續的市場化創新體系。 科技金融的發展既要遵循金融發展規律,又要尊重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 一方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切實建立以行業和企業為主導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避免過度干預、低效干預,不能簡單地隨意疊加各類創新主體、創新模式、創新要素,而要依靠現代科技創新的前沿特徵和前瞻性路徑, 依託金融力量,打造創新聯盟新模式,激發“政產學研結合”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扶持物件需要從狹義逐步拓展到廣義,不僅要以關鍵核心技術和“硬”技術創新為主線,還要扶持各類業務創新、模式創新、生態創新等。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資料與現實融合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無論是數字產業化的高階部分,還是工業數位化的豐沛藍海,都是科技金融助力創新的重要抓手。

從注重規模到注重質量,努力打造科技金融強國。 總體來看,我國金融體系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在內的多項指標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總體形勢依然“大而不強”。 有鑑於此,2024年10月**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要“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自2024年《中共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可以設立風險投資,可以向銀行申請技術開發貸款以來,我國科技金融探索取得了顯著成就,許多金融機構已將科技金融作為重要的業務發展方向。 不過,雖然科技金融產品規模仍有增長空間,但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體育、低效現象,這就需要更加關注科技金融的創新質量、結構和效率,盡可能解決現有科技金融服務布局上的不平衡和不足。

高度重視數位化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創新探索。 一方面,當前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的創新重心正在從住宅端向企業端轉移,這對緩解特定行業面臨的傳統金融服務成本高、效率低下起到了重要作用,對科技板塊的金融支援也實現了效率提公升。 例如,近兩年來,各部門制定了多項鏈式金融發展政策,形成了促進和規範鏈式金融行業發展的制度框架同時,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也加速了金融行業向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其中產業鏈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數字鏈金融發展的受益者。 另一方面,不同的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金融科技投資,例如,根據各商業銀行發布的年報資料,2024年,六大國有銀行投資規模最大,其中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投資方面排名第一,高達262家24億元,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科技投資分別達到232項11億元,21541億元,23290億元,11631 億美元和 106 美元52億元。 此外,為保障金融科技戰略的推進和實施,銀行也加大了對科技人才的投入。 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本身可以成為提出科技需求、激發新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

要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夯實科技金融創新基礎。 金融生態學通常是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主體在一定時空範圍內與外部制度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徵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均衡體系。 科技金融生態建設的重點是通過合理的激勵和相容機制安排,促進不同層次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共贏和協同創新,通過科技與金融的全面融合,努力實現科技金融的多層次發展目標。 其中,包括許多與科技、金融相關的“硬生態要素”,如新的資料要素設施保障,以及信用、標準、人才、政策等“軟生態要素”。 對此,監管部門應從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入手,推動科技金融發展“土壤”的改善。

如何把握科技金融創新的重要環節?

立足科技金融需求側。

既要考慮科技型企業,也要考慮科技創新活動。 一方面,各類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只有滿足科技企業的各種資金需求,才能保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在企業微觀層面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和企業的創新活動受到較多限制,通常缺乏科技創新能力,同時獲得科技資金支援的可能性較小。 例如,對於數字經濟而言,推動行業數位化轉型更為迫切,需要深入探索金融工具和金融模式的創新,引導數字技術和資料資源的應用,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出和效率。

平衡支援基礎重大科技創新和應用科技創新的力度和速度。 一方面,我國基礎科技研究創新能力仍然不足,如果僅靠財政資源支援,可能會陷入“胡椒麵”(即資源利用平等、均分、所謂“陽光”分配模式)的困境,如果依靠財政資源支援,就必須有與長期風險相匹配的模式創新。 另一方面,應用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援模式雖然較為成熟,但仍存在成果轉化不暢、長期資金配置不足等問題,需要不斷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和國情的模式。 兩者的資金支援和節奏能否平衡,影響到科技創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能否協調。

增強科技企業發展韌性和金融需求能力。 一方面,科技創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較為突出,雖然科技型企業在人才、技術、專業性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並不意味著其管理水平、市場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都優於非科技型企業。 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型企業,在理解國家金融政策、了解金融體系的標準和要求、運用適當的金融工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難以主動對接金融資源或提出適合自身特點的金融需求。

立足於科技金融供給側。

持續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從監管角度賦予銀行對科技和金融創新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制定更可行的評價機制。 二是致力於科技金融發展的銀行需要注重組織架構、網路布局、人才隊伍、產品和服務、資信審查評價、風險控制、考核評價、問責豁免等機制的系統規劃,以適應科技金融的發展。 三是著力優化信貸模式,更好地匹配科技企業估值特點,同時聚焦科技企業“痛點”,做好全面深入的科技金融服務,實現“信用+非信用”、“金融+非金融”、“金融+金融智慧型”等多種組合。 四是抓住科技重點領域,建立加盟團隊,提公升專業能力,探索與各類機構和組織合作,持續構建科技金融共贏機制。 五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和運營優勢,加大中長期金融支援力度,幫助科技型企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同時,運用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政策性金融服務與商業金融服務的有效協調。

不斷提公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的能力。 一是資本市場不能急於扶持科技創新,要構建良好的科技創新激勵約束機制。 二是落實2024年6月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加大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援力度行動方案》,持續完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發債重組重組“綠色通道”優化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制度機制;改善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資環境;適當提高輕資產科技型企業重組估值的普惠性,支援科技型企業綜合運用各類支付工具實施重組。 三是充分發揮創業投資作用,著力完善科技投入產業鏈,探索優化稅收等相關政策,在科技領域形成更充足的長期資本。 重點是暢通創投機構“募資、投資、管理、退出”全鏈條,拓展創投中長期資金,完善IPO(首次公開募股)、併購交易、協議轉讓、回購、清算等多元化退出方式。

積極發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配套作用。 非銀行金融機構助力科技金融的潛在市場很大。 例如,信託公司可以結合科技企業的個體需求,依託大資料和新技術,探索抵押物差異化管理、線上管理、動態管理的新模式,提供動產和權利融資及相關信託金融法律服務,探索開展智財權信託等新的權益管理和服務, 資料信任和數字鏈信任。再比如,融資租賃在支援科技創新方面將大有可為,科技型企業專利等智財權可作為租賃物件,探索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提供租賃服務進一步創新“租賃投資聯動”模式,努力為科技企業提供定製化、標準化的產品,在協助科技企業融資的同時,與企業共擔風險和收益。

全面優化科技金融風險管理機制。 首先,面對科技企業高成長、高風險的特點,督促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打造高度專業化的團隊,不斷提公升專項金融風險的管控能力。 二是進一步創新支援科技型企業保險產品和模式發展,為各類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提供多元化風險分擔機制,幫助科技企業管理研發、生產、銷售、售後等經營活動全過程風險。 三是推動服務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擔保業務模式創新,充分發揮科技保險互補作用,共同完善科技金融風險補償機制。

立足於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

2024年12月,**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 這意味著,科技金融不僅僅是對科技的單邊金融支援,而是要與產業界一起,實現更深層次的、內生的互動和融合。

圍繞創新型企業集群和創新產業鏈,積極探索金融支援模式。 創新型企業集群實現了科技資源的規模經濟,創新產業鏈體現了各類企業創新能力與定位的互補關係,其對應的共同資金需求十分突出。 探索和完善兩化需求特點,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標準化、個性化相結合,推動產業鏈金融創新多方合作,在推動科技創新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三鏈協同”的基礎上, 努力實現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金融資本鏈的協同。

大力發展數字科技與金融,實現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一方面,加快金融業數位化轉型,使銀行業、一流行業、保險業積極應用新技術全面完善商業模式,在合規基礎上支援科技型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和需求動能。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資料要素和新技術,完善各類金融服務和產品,既能提高一般意義上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的協調發展,又要為科技金融產品賦能。 緩解成本、資訊、效率等方面的固有問題。

以上內容略有刪節自 |《人民論壇報》雜誌11月(二)原標題 |我國科技金融的發展方向與創新探索.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濤。

新建編輯 |趙光舉.

新**美國編輯|謝帥.

歡迎來到《人民論壇報》網站。

在不久的將來會很棒**

相關問題答案

    抓住新機遇

    數位化發展正在成為國際化發展的新趨勢,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第二屆全球數字博覽會期間舉辦了一系列論壇活動,分享數字未來趨勢 政策變化 技術創新和市場機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產業,新業態 新模式不斷湧現,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據商務部統計,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

    散裝葡萄酒特許經營專案的新機遇

    散裝酒類特許經營計畫 在商業世界中,每個專案都是一次新的冒險和機會。對於散裝酒類特許經營專案尤其如此。它連線了傳統白酒文化和現代商業模式,為尋找新機會的企業家提供了乙個特殊的舞台。散裝酒類特許經營計畫的魅力在於其多樣性和包容性。無論是上等烈酒還是老百姓的日常飲品,無論是古老的傳統工藝還是現代的創新理...

    讓我們談談中國經濟的新機遇

    近日,一些國際組織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繼續向好。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艾倫 格林斯潘表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於其他主要國家,特別是在工業生產 基礎設施和技術方面。她指出,中國正在經歷結構調整,未來經濟將繼續增長。國際中心執行董事帕梅拉 科克 漢密爾頓...

    “都市農業新機遇,立式植物工廠與未完工建築共贏發展”。

    近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家無人立式植物工廠在北京落成,這座高層建築將爛尾建築與立式養殖相結合,讓這座曾經被遺忘的建築煥發活力,也為都市農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垂直植物工廠位於一棟層高的建築內,在建築頂部配備了多套植物生長燈和智慧型灌溉系統,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據悉,該工廠採用立式養殖技術...

    國聯新機遇混合型基金經理變更聘請杜超為基金經理

    星報,年月日,國聯新機混合 發布公告,聘請杜超為 經理,任命日期為年月日起,寇文巨集不再擔任 經理,離任日期為年月日,變更後國際聯盟新機會混合 的 經理為杜超和朱曉明。截至年月日,國聯新機遇的混合淨值為,與前一日相比 過去一年 人 杜超先生 中國國籍,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