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兒童童話故事中,我寫他們的童話故事,並帶領他們寫作。 這就歸納成以下幾段文字:關於兒子的《阿牛哥的故事》、關於兒子的《阿牛哥的故事》、《人人都愛付貓》、《別人家的孩子的故事》,真是名副其實,兒子也把我和我對他的熏陶當成乙個故事, 即“朱蔚然火力十足”。在“兩根弦”之間,“兩個世界的萬花筒”是鏈結,是我和兒子朱蔚然對視一眼的烙印。
劉芳。
貴州省殘聯與貴州廣播電視台聯合策劃推出《藍天下,聽見世界色彩》,並採訪了貴陽市白雲區第三中學心理諮詢師劉芳。
說起劉芳寫的書,有讀者讀過她的自傳體小說**《石榴青青》和《花的十年》,也有讀者讀過她的散文集《慢慢思考》。 劉芳即將與讀者見面的新書叫《兩個世界的萬花筒》,聽聽她怎麼說。
萬花筒是一種神奇的玩具,需要陽光才能看到裡面的無數事物。 如果你稍微旋轉它,它就會改變。 這就像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一樣,大人給孩子乙個概念和小小的推動,他們可以有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我選擇它的名字的原因。 通過旋轉萬花筒,孩子讓它改變,就像它驅動他自己的生活一樣,我們可以稱之為力量內部驅動力。 萬花筒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別人的旋轉看到乙個不一樣的世界,這似乎在告訴我們,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孩子也在變。
《兩個世界的萬花筒》由劉芳和她的兒子朱蔚然合著。 從筆者的角度出發,劉芳和朱蔚然介紹:
《兩個世界的萬話筒》是一本關於親子教育的書,文章不是很長,文章也不是很多,加上序言有50多篇文章,我兒子寫了16篇文章,其餘的都是我寫的,這本書是我們母子合著的。 《兩個世界的萬花筒》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眼中的朱蔚然,也就是文章中的“牛哥”;第二部分是我眼裡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很多小故事是我聽到和觀察到的第三部分是我給孩子寫的傳記,一共8篇文章,其實是給家長的指南——可以給孩子做個記錄;第四部分是朱蔚然寫的16篇文章,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牛哥、我、家庭和社會,這也是我認為全書最有趣的部分。
我寫的16篇文章也是我自己寫的,但不像自傳,我帶了乙個叫“阿牛”的字。 媽媽從父母的角度寫《阿牛》,我從成長的角度寫《阿牛》,是換個角度,會特別有意思。 如果我單純地寫一本自傳,寫我所看到的事物和故事,可能只能反映出我自己的悲傷和憤怒,或者我童年的天真和快樂,但如果我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過去的自己,我會發現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而這個奇蹟需要讀者自己去體驗。
家長們說孩子懶得吃飯,牛哥說你只做自己喜歡的菜和營養餐,誰在乎孩子的好奇心和對廚房的嚮往呢?任何了解孩子對食材和食物的需求的人都是不可能的,你剝奪了他們工作的權利,讓他們服從你。 想想看,一家人一起去廚房不是很香嗎?
海浬有花,樹上有魚,我喜歡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我所看到的,有點像喝苦茶,品嚐它的甜味,看喜劇,讀它的苦澀。 世界太大了,你乙個人看不清。 和媽媽在一起,我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和媽媽在一起,我多了一雙眼睛。
記者:魏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