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供暖季節,本報接到不少市民舉報供暖相關問題的電話,其中測溫是向“重災區”投訴的一種形式。 有的小區室溫不到18度,卻被告知達標,中午就來測溫......晚上很冷的時候“感覺冷淡但順從”的奇怪現象,難免令人憤怒。
冬季供暖是乙個受歡迎的專案。 為了讓大家在冬天取暖,各地都為採暖單位劃定了“標線”。 《北京市住宅供暖合同》明確規定,普通住宅建築室內供暖的計算溫度不應低於18°C,除非室外平均溫度異常,即低於零下7°C。6℃。在採暖季節,全市供熱部門還將打通投訴渠道,更高效地滿足居民的“急、苦、希望”。 然而,面對供暖不熱的投訴,一些供熱站和社群鍋爐房都在進行工作測溫,甚至動不動就搬出溫度異常“開脫”。 居民反映,供暖問題不是為了測溫本身,而是希望查明原因,解決問題。 否則,即使室溫測量達標,大家的心也會冰冷。
當然,供暖不熱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全部歸咎於供暖機組。 常見的情況是,一些老舊小區的外牆沒有保溫,管道老化堵塞,端部迴圈不好,會影響採暖效果。 另一方面,形勢複雜,“焦點”不同,更需要各方積極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其中,供熱機組作為送溫暖的“最後一公里”,不妨主動服務,“向前邁進一步”,切實承擔起“管家”的責任。 比如,張洛的開發商、物業管理等各方開會討論對策,加強與屬地和相關部門的對接,及時匯報問題......總之,方法總比困難多,哪怕硬體短板等“硬骨頭”,也能在協同治理中慢慢彌補。
供暖是否熱不能用數字來決定。 解決“感冷但順從”的怪現象,還需要精細化監管治理。 事實上,在供熱的第一周,北京市城管委就明確表示,將對溫度不達標、投訴量高的供熱單位進行面談。 除了用力打孔,技術手段也可以派上用場。 依靠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對供暖進行自動測溫,一旦室溫過低,系統可以及時給出預警和智慧型調整,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北京數字資源豐富,在補齊供熱系統短板的基礎上,通過善用技術有針對性治理,避免測溫“誤拍”,實現居民滿意度最大化。
城市治理的溫度體現在細節上。 從暖氣到炎熱舒適的冬季,到老舊建築安裝電梯方便出行,再到共享車位解決巷道裡的“停車難”,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實現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積蓄了城市發展的動力。
資料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客戶
程序編輯:u029